第124章:魏王勾结高丽?
执笔见春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章:魏王勾结高丽?,孕妇挺着大肚子站立生产,执笔见春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魏王勾结高丽?
李承乾听完内侍文忠的禀告后,只是笑意盈盈的看了一眼齐王李佑。</p>
长安城这么大,李承乾也不可能完全监视魏王。</p>
但如果是预测到其动向,就要简单许多了。</p>
李泰特意去找齐王,房玄龄的谋划,脉络就变得清晰很多了。</p>
大概是想通过齐王谋反这里,把自己重新扯进去了。</p>
说到底,无非就是伪造证据,污蔑自己。</p>
那就算不得太大的事情。</p>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李承乾也不用担心什么。</p>
只是感觉房玄龄办事,不会这么简单吧。</p>
他跟了二凤那么多年,还不了解二凤的性子?</p>
在没有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废自己的太子位。</p>
宴席上,众多皇子的心中都松了口气。</p>
从太子的态度,他们能感觉到,太子对自己这些弟弟们,是有感情的。</p>
即便是齐王涉嫌谋反这样的罪过,现在太子都在帮助他。</p>
而且让他从禁足中出来,参加这次的宴席。</p>
对于众王来说,这是最好的讯号了。</p>
“他们的养气功夫真不错,都这样了,还跟没事人一样。”</p>
宴席过半,基本上也就散场了。</p>
汉王李元昌说的是崔文圣,本来是想看他好戏。</p>
结果崔文圣坐在高宾桌,谈笑风生,言笑晏晏。</p>
这就让李元昌很郁闷了。</p>
“让他笑吧,笑不了多久了。”</p>
“有消息报,高丽王族的人,来了长安,未曾通过鸿胪寺。”</p>
李元昌顿时反应过来:“清河崔氏跟高丽勾结?他们要叛国吗。”</p>
李承乾微微摇头:“他们的眼里,何曾有过大唐。”</p>
李元昌当即道:“抓住他们的证据,交给陛下处置,让清河崔氏吃不了兜着走。”</p>
“尤其是这个崔文圣,必杀之。”</p>
李承乾还是摇头:“杀个崔文圣,能对清河崔氏有什么影响,就算是怪罪下去,进行核查,最后也牵连不到清河崔氏身上。”</p>
清河崔氏这等世家大族,不是杀一些为首的人,就能解决问题的,反而是在帮清河崔氏解决问题。</p>
什么叫世家大族,可不是几十人,几百人的概念。</p>
而是清河崔氏,十数万人。</p>
这只是在户部造册的崔姓,预测还有更多的隐匿人口,包括他们麾下的佃户,长工等等。</p>
这才是国中之国。</p>
若是一个闹不好,清河崔氏召开个家族会议,那是真的要造反的。</p>
且五姓七望沆瀣一气,长年联姻。</p>
一旦清河崔氏带头造反,另外六望族,大概率是要跟风的。</p>
这么一搞,大唐可就直接回到隋末乱世了。</p>
话说回来,世家大族内部也是山头林立,各有想法,杀了崔文圣,自然有人顶上。</p>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没有牵连,或者诛九族的说法。</p>
今日下诏敕诛九族,明天就能冒出几十万反贼。</p>
“那咱们就不管了?”李元昌纳闷道。</p>
李承乾无语:“都勾结高丽叛国了,当然要管。”</p>
“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国。”</p>
“首先我们要知道,高丽的需求是什么,既然没有通过鸿胪寺,那自然就不是想要跟我大唐臣服。”</p>
“这目的是不是就很清晰了。”</p>
汉王李元昌迟疑了下,点点头:“是。”</p>
什么目的?他不知道。</p>
不过太子说清晰了,那就是清晰了。</p>
李承乾继续道:“高丽想要内应,甚至是在长安有不同的声音,以此乱局,毕竟他们也没底气跟信心,能够应对大唐的进军。”</p>
“而清河崔氏是魏王党最有有力的支持者,他为什么要勾结高丽?”</p>
“崔文圣勾结高丽,这里头会有魏王的阴谋吗,还是房玄龄的谋划。”</p>
“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崔文圣勾结高丽,是受到了魏王或者房玄龄的授意,他们想在我大唐征讨高丽之际,行魑魅魍魉之事。”</p>
“比如,借高丽之手,谋害孤。”</p>
“孤若死在战场上,太子的位子,是不是就到了魏王身上。”</p>
李元昌一愣,随即怒发冲冠:“魏王竟然如此歹毒,定要禀告陛下,拿魏王问罪。”</p>
李承乾无奈的摆摆手:“我是说假设。”</p>
“啊!”</p>
李元昌有些懵,怎么又成了假设了。</p>
而后反应过来,方才那话中含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