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西下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3章 千里耳的诞生,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小小西下士,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随着滑轮组、改良马车等革新成果在大明各地推广,朱由检并未满足。一次深夜,他在批阅奏章时,一份来自辽东的军报让他神色凝重——因军情传递迟缓,明军错失最佳战机,痛失战略要地。与此同时,江南水患的奏报也因传递不畅,延误了救灾时机。烛火摇曳下,朱由检握着朱笔的手微微发颤:“若能让声音突破距离的桎梏,这些悲剧本可避免!”】

【次日早朝,朱由检将两份奏章重重拍在龙案上:“诸位爱卿,八百里加急尚需数日,等到消息传来,战机已逝,百姓受难!朕问你们,可有办法让声音传得更远、更快?”满朝大臣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良久,内阁首辅周延儒出列,躬身道:“陛下,自古皆是靠人力、信鸽传递信息,声音无形无质,实难突破天地之限啊!”】

【退朝后,朱由检不顾侍从劝阻,直奔皇家藏书阁。他在堆积如山的典籍中日夜翻找,终于在《淮南万毕术》中发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的记载。他猛然起身,碰倒书案上的青瓷茶盏:“既然光线能借物传递,声音为何不可?”】

【三日后,工部工坊内聚集了工部巧匠、太医院精通声学的太医,还有熟悉西洋奇巧之物的传教士利玛窦。朱由检手持竹筒,目光灼灼:“朕要造一个‘千里耳’,让声音穿透山川阻隔!”工匠首领赵铁牛挠着满是老茧的头:“陛下,小人只会打造锄头镰刀,这传声的玩意儿,从未听过啊!”利玛窦抚着胡须思索:“在西方,曾有人用空心管道传递声音,但距离不过十丈。”】

【研制初期,团队尝试用竹筒连接成管道。当朱由检对着一端大喊“朕乃大明皇帝”时,另一端的太监只听到模糊的嗡鸣声。太医院太医张和凑近竹筒查看,摇头道:“陛下,声音在竹筒中四处散射,如同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汇聚。”】

【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改用黄铜打造内壁光滑的管道。当第一根铜管制成时,赵铁牛拍着胸脯保证:“这铜管严丝合缝,声音定能传得远!”然而测试时,声音依旧微弱。朱由检蹲在地上,发现铜管连接处存在细小缝隙,怒喝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立刻用牛皮包裹接口,重新测试!”】

【经过二十余次改进,一种双层嵌套、接口处包裹牛皮的铜管诞生了。当朱由检对着管道喊出“朕乃大明皇帝”时,另一端的侍卫激动跪地:“陛下,字字清晰!”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超过二十丈,声音便衰减得难以辨认。】

【“定是管道太长,声音散了!”年轻工匠李青突发奇想,“若将管道弯曲折叠,既缩短长度,又不影响传声,如何?”团队立刻制作出螺旋状铜管,可声音在弯折处大量损耗。连续七日,工坊内灯火通明,朱由检与众人围在图纸前激烈争论。】

【“声音在弯折处受阻,需有东西将其‘推’出去!”张和突然喊道。在他的提议下,团队在弯折处加装铜制扩音锥。当改良后的传声筒测试成功时,赵铁牛红着眼眶说:“陛下,这东西造得比登天还难啊!”】

【成品完成那日,朱由检在皇宫广场当众演示。他站在午门城楼,对着传声筒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持此筒者,可入宫面圣!”声音清晰地传至百米外的端门。在场大臣、侍卫无不瞠目结舌,礼部尚书徐光启激动得胡须颤抖:“陛下,此乃亘古未有的奇技!”但也有御史高声弹劾:“这必是妖物!若声音能隔空传递,岂不乱了纲常?”】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交锋。朱由检猛地起身,龙袍翻飞:“倭寇犯境时,军报延误导致多少将士白白送命?黄河决堤时,消息迟缓让多少百姓葬身洪水?朕不管它是奇技还是妖物,只要能保家卫国、造福百姓,就必须推广!”】

【他当即下令在九边重镇和重要州府配置传声筒。首批传声筒运到辽东时,总兵王猛将信将疑:“这铜管子真能传声?”当他对着传声筒向百里外的副将下达“明日寅时,奇袭敌营”的命令,并得到清晰回应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竟红了眼眶:“有此神器,我军如虎添翼!”】

【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反对声彻底消失。朱由检趁热打铁,设立“传声监”,专门负责传声筒的维护与改良。他还下旨:“凡能改进传声筒者,重重有赏!”】

【在民间,传声筒引发了巨大轰动。京城茶馆里,说书先生绘声绘色讲述:“皇上造的‘千里耳’,能让声音翻山越岭!”而在各行各业,传声筒带来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漕运码头:效率革命】

【苏州漕运码头,往日里船工们靠扯着嗓子喊号子协调动作,一到嘈杂的装卸高峰,常常因为听不清指令而手忙脚乱。传声筒投入使用后,码头主事站在了望台上,对着传声筒有条不紊地指挥:“东三船先卸粮包,西五船准备装绸缎!”声音清晰地传到各个作业点。】

【船工老周擦着汗感慨:“以前喊破喉咙,船头船尾还听不清。现在对着这铜家伙,隔老远都能听得真真的!”过去需要一整天才能装卸完的大船,如今不到半日就能完成,漕运效率提升了整整一倍。码头上的商家们更是笑逐颜开,货物周转加快,生意也愈发红火。】

【矿山开采:安全升级】

【在山西的煤矿里,传声筒的出现改变了矿工们的作业方式。以往井下作业,消息传递全靠矿工们接力呼喊,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有一次,因为信号传递失误,井下爆破时一名矿工未能及时撤离,受了重伤。】

【传声筒安装后,监工站在井口,通过传声筒向井下喊话:“各巷道注意,三分钟后开始爆破,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声音直达各个作业面,矿工们迅速响应。矿工张大柱心有余悸地说:“这玩意儿可比以前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听不见信号了!”矿山的安全事故率因此大幅下降,产量却稳步提升。】

【杭州的丝绸作坊内,机杼声日夜不停。过去,织工们靠相互吆喝来协调织布进度,常常因为配合不默契,导致布匹出现瑕疵。当传声筒引入后,作坊主站在二楼,对着传声筒指挥:“甲字坊加快经线,乙字坊注意纬线密度!”】

【织工们清晰地听到指令,手上的动作更加精准。织娘阿巧笑着说:“以前说话全靠吼,现在好了,老板的话听得明明白白,织出的布也更匀实了!”丝绸的质量和产量都显着提高,江南织造局的贡品也更加精美,深得皇室青睐。】

【传声筒的神奇之处很快也渗透到了市井娱乐之中。京城的天桥杂耍场,一位民间艺人别出心裁地用传声筒表演“隔空对话”。他躲在后台,通过传声筒与前台的搭档一问一答,配合默契,引得观众们惊叹连连,掌声如雷。】

【茶馆里,文人雅士们也玩起了“传声对诗”的游戏。他们将传声筒分别放置在茶馆的两端,一人吟诗上句,另一人通过传声筒接下句,这种新奇的玩法迅速在文人圈子里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教育方面,传声筒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往,偏远地区的学子很难听到名师讲学。如今,在一些州府的官学里,主讲先生站在讲台上,通过传声筒授课,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到隔壁几间教室。】

【学子们兴奋不已,寒门出身的书生李贤激动地说:“以前想听大儒讲课,得跑几百里路。现在坐在教室里,就能听到名师教诲,真是天大的好事!”传声筒的应用,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更多学子带来了希望。】

【随着传声筒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明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朱由检并未满足于此。他再次召集研制团队,目光望向远方:“如今传声筒不过传百米,离真正的‘千里传音’还差得远。朕要你们继续钻研,让大明的声音,响彻万里山河!”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关于声音传播的更深层次探索,悄然拉开帷幕。而这个由皇帝主导的发明,也彻底改变了大明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非凡战驴

墨海云台

觉醒骷髅从泰拉瑞亚开始闯荡万界

一颗蛋老师

断绝关系后,首富亲妈跪求我回家

原始罪孽

史上最强钓鱼佬!

月下追嫦娥

火影:开局解开查克拉限制

天天吃鱼啊

开局大乘期,我不吃牛肉

番茄炒西红柿圣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