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超越语言的共鸣
太难得了的炎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3章 超越语言的共鸣,被打脸后,我靠歌词系统征服全球,太难得了的炎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排练室里的气氛那叫一个压抑啊。
从法国来的小提琴手皮埃尔,激动得不行,“啪”地一下就拍在琴箱上了,那声音又尖又带着愤怒:“你们压根儿就不懂啥叫旋律的呼吸!我拉琴拉的是感情,又不是节拍器上那些干巴巴的数字!”
日本的钢琴手浅野也不甘示弱啊,冷冷地回了一句:“你也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完全就没考虑整体的节奏。音乐可是协作的艺术,不是你一个人的表演秀。”
他俩就这么争来争去的,旁边美国的鼓手和韩国的贝斯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明显是不知道该怎么插嘴才好。
胡逸就站在门口呢,眉头微微皱着。
他心里明白啊,这可不只是技术方面的事儿。语言不通那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习惯和审美认知的错位。他们一个个音乐素养都特别高,可就是彼此之间缺了一种能产生共情的基础。
他走进屋里,稳稳地说道:“大家先停一停啊。”声音虽然不大,但是有那种让人没法反驳的气场。
大家一听,就都停下手头的事儿,看向他了。
“我知道你们都特别专业,也都特别努力。”胡逸的目光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一个一个地扫过去,“可是咱们现在面临的,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要怎么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回应对方。”他停了一下,接着说:“音乐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本来就比语言厉害。可咱们现在呢,就好像是用自己的母语去听外语似的,老是有隔阂。”
皮埃尔不屑地哼了一声:“那你有啥好主意?要是他们连我讲的啥都听不懂,还咋一起搞创作啊?”
胡逸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扭头就走了。不一会儿,他带进来一个人,是李老师。
这李老师啊,在跨文化交流这块儿钻研了好多年了,这段时间胡逸跟她合作得可频繁了,她是胡逸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呢。
“我想试个法子。”胡逸看着李老师,说得特别坚决,“要是咱们一时半会儿跨不过语言这道坎儿,那就让音乐自己来当这个桥梁呗。”
李老师皱了皱眉头:“你是想说……完全不拿语言交流?光靠演奏?”
“对呀。”胡逸点了点头,“歌词啥的都不聊,也不用母语,就光靠旋律、节奏,还有即兴演奏来弄出一首合作的曲子。在这个过程里呢,不能打断别人演奏,得听着别人的声音,还得给回应。”
李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轻轻摇了摇头:“理论上倒是行得通,可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突然不让用语言这个工具了,那只会让场面更乱套。”
“但是我觉得啊,就得在乱哄哄里面找到秩序。”胡逸的眼神很坚定,“他们缺的不是那些规则,而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李老师瞅着他,冷不丁笑了笑说:“你呀,老是这副德行,表面上看着挺温和的,可这骨子里呀,倔得跟头驴似的。”
最后呢,她还是答应帮忙设计课程了。
在这之后啊,胡逸和李老师麻溜儿地搞出了一套训练方案,名字就叫“无声共创工作坊”。
所有学员都得把耳机摘了,通讯设备统统关掉,啥语言输入都切断。
他们会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轮流搞即兴合奏练习。
每个人每次演奏不能超过三分钟,完事儿之后必须安安静静地待上十分钟,瞅瞅同伴啥反应,然后再调整。
胡逸在上课之前就讲了:“这可不是啥比赛,也不是表演。这是你们头一回正儿八经用音乐来说话的机会。可别忘了啊,不是你在指挥音乐,而是音乐在带着你走呢。”
第一天训练的时候,那可真是状况百出。
有的人急得不行,有的人一脸迷茫,还有的人干脆干到一半就不干了。
皮埃尔刚开始的时候连参加都不愿意呢,他嚷嚷着:“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嘛!我想要的是合作,可不是瞎弹一气!”
不过呢,在李老师的劝说下,他不情不愿地坐了下来,拿起了琴弓。
第一轮演奏就这么开始了。
胡逸呢,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
刚开始的时候啊,那音符乱得一塌糊涂,就好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出不来,根本没法融合到一块儿去。不过呢,随着练习一点点地进行下去,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就这么静悄悄地出现了。
日本有个弹钢琴的叫浅野,这人以前老是冷冷的,话也不多。结果有一回合奏的时候,他听到法国拉小提琴的皮埃尔拉出一段特别低沉又忧郁的旋律,嘿,他居然很不寻常地加进去一个轻轻柔柔的副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