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翻身小咸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章 帝国裂痕第4章 工业化之痛,俄罗斯风云录,一条翻身小咸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基辅大学的地下室里,数学系高材生尤里·马尔托夫如同一位敏锐的侦探,发现了资本世界的诡异公式。他精心统计了1895 - 1900年间彼得堡的物价指数:面包涨价37%,房租暴涨82%,而工人工资仅增长9%。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工人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在秘密集会上挥舞着算草纸,激动地喊道:“就算每天工作18小时,我们的购买力也在以每年5%的速度萎缩!”他的话语如同火种,点燃了工人们心中的怒火,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
这些数字化作了燎原之火,迅速在工人阶级中蔓延开来。1899年2月,巴库油田的工人们发明了“石油罢工战术”——他们故意让油泵反向运转,把里海的咸水灌入输油管道。当英国专家看着生锈的机器暴跳如雷时,工人们却集体背诵《资本论》:“机器本身并不会创造价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向资本家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展现出了觉醒后的力量。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几组数据如同三棱镜一般,折射出惊人的真相:维特任内工业增长率达7.5%,但工人实际工资却下降了22%,这鲜明地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1897年沙俄黄金储备80%抵押给法国银行,显示出俄罗斯在经济上对外国资本的高度依赖;1900年经济危机中,全俄破产企业数量超过德国两倍,凸显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
但比这些冰冷的数字更震撼人心的,是那些鲜活的命运切片。在乌拉尔铁矿里,工人们用铁矿石在岩壁上刻下马克思生辰,这简单的举动却蕴含着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西伯利亚流放列车上,罢工领袖们传阅着托尔斯泰的《复活》,在苦难中寻找着精神的慰藉;甚至冬宫御厨的记录显示,亚历山大三世晚年餐具用量锐减——因为每次看到镀金餐刀,他都会想起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匕首,这细微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矛盾已经深深刺痛了统治阶层。
正如孟什维克元老波特列索夫所言:“维特给俄罗斯装上了钢铁骨架,却忘了这具躯体里跳动的,终究是人的心脏。”当1917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响起时,那些曾在1896年罢工潮中学会组织斗争的纺织女工们,将成为第一个冲进冬宫的红色方阵,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历史的新篇章,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彻底觉醒。
据1897年全俄人口普查,产业工人中文盲率仍高达62%。
维特铁路计划耗资14亿卢布,相当于当时俄国三年财政收入总和。
1896年大罢工最终迫使政府颁布《工厂法》,但仅将工作日缩短至11.5小时。
1900年俄国外资占比达45%,其中法国资本占据32%份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