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晋元帝司马睿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1章 晋元帝司马睿,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晋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司马睿</p>
大汉,</p>
刘邦大约明白了胡人南下是怎么一回事了。</p>
四个字,趁虚而入。</p>
根据天幕的叙述,他也大概能理解那所谓的《徙戎论》会是什么说辞。</p>
无非就是将混杂的胡戎驱逐出塞,让他们再次回北方草原待着去。</p>
不得不说,对于这个士族架空皇权,满地都是大臣的西晋,《徙戎论》的确是个长远打算。</p>
虽然最后的后果也挺显而易见,重回北地草原的胡人会再次重复汉匈对战之事。</p>
但也比让这些人聚集在中原腹地,最后反咬一口来的好。</p>
可惜,八王之乱就按死了这个可能性。</p>
最有可能去处这些恶果的就是司马炎。</p>
但明显,他智才短浅。</p>
嗯?司马衷是不是就随他?</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刘彻看着天幕,脸色阴沉。</p>
北方游牧时常南下侵略中原。</p>
归根到底,无非是他们的牲口肥瘦和存亡都受气候变化影响。</p>
生产不够便南下抢中原的粮食、牲畜。</p>
而中原受制于机动不如游牧,所以无法抵抗。</p>
也是基于此,秦始皇修筑城墙不让游牧民族轻易进入中原之地。</p>
而朕则是决定反守为攻,主动出击,将匈奴彻底赶到北方。</p>
一是报白登之耻。</p>
二是扩张土地。</p>
将匈奴往北驱赶,开辟出一个缓冲地,然后将军队和百姓送到这片地区,占领这些地方,推行屯田生产。</p>
再设置新的郡县,将防卫线向北推进。</p>
驱逐、占地、实边。</p>
这才是他驱逐匈奴的核心!</p>
但是……</p>
刘彻双目暗沉,暗自叹气。</p>
虽然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攻打匈奴,逼迫匈奴将王廷迁移至漠北。</p>
表面上看,这些军事行动的成果极为辉煌。</p>
但自己晚年颁布的《轮台诏》其实就是承认这套驱逐、占地、实边的策略失败了。</p>
究其原因,</p>
一是这种做法极其耗费人力、物力,之前六七十年积累的财富,都被挥霍在对抗匈奴的行动中了。</p>
二是边境那边的地理条件无法维持屯田,驱逐匈奴之后设置的几个新郡,无法留住人口,派去的人纷纷逃离。</p>
所以自《轮台诏》后,弗陵和病已对匈奴的新策略不再是“驱逐”而是“内召”。</p>
后面的东汉也是有样学样。</p>
但……华夷之分的观念下,异族混居无疑是养虎为患。</p>
除非能一视同仁。</p>
刘彻捂着额头。</p>
真是个好大的难题!</p>
……</p>
【晋元帝·司马睿】</p>
……</p>
汉末·献帝时期</p>
元?</p>
曹操打量着这个谥号。</p>
呵,看来这位“东晋”的开国君主也不怎么样啊。</p>
……</p>
曹魏·厉公时期</p>
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正在商量着如何建立一个可以长治久安的政策。</p>
“分封可以,但不能如此毫无限制。”</p>
“州郡兵不能撤,地方亲王还是要牵制。”</p>
垂垂老矣的司马懿定下基调。</p>
二子点点头。</p>
“戎,必须徙!”</p>
二子对视一眼。</p>
老态龙钟的司马懿瞟了二人一眼。</p>
“当然不是现在,毕竟蜀、吴还没灭呢,用得上他们。”</p>
三人相视一笑。</p>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士族。”</p>
谈到这里,气氛为之一变。</p>
“九品中正本质上是好的,但是中正的权力太大了。”</p>
“本来以人才为评定标准,落在地方上成了以地方权力的太小为平准。”</p>
“这个标准,必须由朝廷来规范设定!”</p>
听着司马懿中气十足的声音,司马师和司马昭都犯了难。</p>
这事要是这么好办,文帝和明帝早办了!</p>
还能轮到咱们三?</p>
司马懿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p>
毕竟自己也是受益于这套体系的。</p>
望着天幕上的子孙,司马懿喃喃道:</p>
“看看后人的智慧吧。”</p>
司马师和司马昭面面相觑。</p>
都混得用“元”字当谥号了,还后人智慧呢?</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