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166章 开启通往隋唐的路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0.第166章 开启通往隋唐的路,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70. 开启通往隋唐的路
公元492年正月,颁五品诏,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子、男不变。</p>
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p>
……</p>
东晋·明帝时期</p>
司马绍嗤笑一声。</p>
“空口白话,张嘴就来。”</p>
“禅位给你了吗?”</p>
……</p>
刘宋·文帝时期</p>
“你放屁!”</p>
刘义隆狠狠道:</p>
“我大宋才是水德!”</p>
……</p>
四月,颁布新律,废除北魏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p>
把夷五族、夷三族等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p>
……</p>
天幕上继续播放,</p>
平城</p>
一位身穿裘袍戴着毡帽的大臣正对拓跋宏苦口婆心的劝说着:</p>
“卦象虚实不可尽信,用兵之道不可尽随天意,齐国此时众志成城,不可讨伐。”</p>
一身宽袍大袖头戴笼冠的的拓跋宏坐在倚子上,淡淡道:</p>
“朕没想南伐。”</p>
正在劝说的大臣闻言一愣。</p>
拓跋宏继续道:</p>
“国家自兴于北方,一直以平城为都城,虽然富有四海,但尚未统一。”</p>
站起身,走到殿门处,拓跋宏背负双手遥望远处,叹声道:</p>
“平城是用武之地,却不是能推行文化,施行文教治理之地。”</p>
“崤山、函谷关、黄河洛阳,那才是古代帝王之所。”</p>
拓跋宏回头看向大臣,沉声道:</p>
“朕要大举迁入中原,以图一统天下,光耀国家。”</p>
画面透过拓跋宏的眼睛,俯视着中原大地。</p>
一身劲装的鲜卑天子亲率三十多万的步、骑,与文武大臣从平城出发,一路大举南下。</p>
途经肆州、并州等地,拓跋宏下马亲自去拜见当地老人,询问疾苦。</p>
路上遇到跛脚或目盲的人,他停下车问寒问暖,赏赐衣食。</p>
画面缓缓飘进一片乌云之内。</p>
电闪雷鸣间,风雨交加。</p>
“驾!驾!”</p>
拉着辎重的马车车轮陷在泥潭内,冒着大雨的鲜卑将士抽打着马匹。</p>
车辆后面,众将士喊着口号推着辎车。</p>
“陛下,秋雨已下一月有余,道路泥泞,大军难以前行,还是暂时休息一下吧。”</p>
大雨下,披盔戴甲的拓跋宏与众大臣战在简陋的蓬帐内。</p>
大臣们劝说着天子停止前进。</p>
拓跋宏望着大臣们一脸怒容。</p>
“如今举全国之师南下,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岂有无功而返的道理?”</p>
“兵贵神速,下令,继续行军!”</p>
一大臣闻言苦着脸拱手道:</p>
“陛下,一月的冒雨前行,众将士们已经撑不住了,望陛下体谅将士,歇息一下吧。”</p>
拓跋宏闻言收敛怒色,沉思片刻道:</p>
“前面三十里就是洛阳,那就迁到那里吧。”</p>
大臣闻言欢喜之色溢于言表,却完全没在意那个迁字。只是高呼着:</p>
“陛下英明!”</p>
……</p>
公元493年五月,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他知道鲜卑贵族中会有很多人反对他南迁。</p>
因此,他以南伐的名义带领大军与百官南行,且故意让人感觉这趟路程充满艰险。</p>
八月,北魏贵族和将士近百年来在平城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耗尽了一个马背民族的剽悍和豪气,他们已经无法忍受艰苦的日子。</p>
于是大臣开始劝诫孝文帝不要继续往南走了。</p>
孝文帝假装勉为其难的暂停下来,停在哪里?就停在洛阳。</p>
九月,大军抵达洛阳。</p>
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不想继续南伐,故只得相从,遂定迁都大计。</p>
……</p>
大汉,</p>
刘邦摸着胡须,悟到了点什么。</p>
如果一开始就说迁都,那些贵族肯定不干。</p>
但让他们体会了一路上的艰辛后,他们自己就找地方去了。</p>
嗯……</p>
如果直接让萧何等人干活他们肯定不满,但如果朕学学秦二世的样子……</p>
刘邦眼睛里闪着诡异的光芒。一旁的吕雉感觉到一阵恶寒!</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