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4章 火耗清欠铁面皇帝,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的脸色好转些许。</p>
虽然前面的和通泊输得一塌糊涂,但最后好歹找回了场子。</p>
……哪怕这场子找的跟雍正没什么关系……</p>
“不懂就不要指手画脚!”</p>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点道理你都不懂吗?!”</p>
胤禛跪地叩首。</p>
“汗阿玛,儿臣万死。”</p>
康熙一甩袖子,没好气道:</p>
“朕要你死做甚?朕要你明白为人不要事事都想着成功!”</p>
“先虑败,再虑胜!”</p>
“你看看你这仗打的…”</p>
康熙指着天幕,想说什么却发现无话可说。</p>
最后只能点了两下,恨恨道:</p>
“打的一塌糊涂!”</p>
胤禛低着头,只是重复道“万罪”“万死”“阿玛息怒”“保重身体”等话语。</p>
康熙侧目看着他。</p>
“老四,咱们就事论事。”</p>
“兵事这块你是废了,不用想了。”</p>
“朕在看看你的内政如何。”</p>
顿了顿,康熙不太抱希望道:</p>
“内政若是说的过去,朕就让你去工部或者户部任职。”</p>
“若是内政也像兵事一般。”</p>
康熙用指点着殿内跪倒的胤禛。</p>
“那你就好好当一个富贵闲人好了。”</p>
胤禛自然不敢反驳,满口称是。</p>
康熙看着一脸承顺的四儿子,轻哼一声:</p>
“起来吧。”</p>
“谢汗阿玛。”</p>
……</p>
雍正的军事成绩十分拉胯,可以说若不是自己心里有点比数没有亲赴战场,不然就是大清的“明英宗”了</p>
……</p>
大明。</p>
“他娘的……”</p>
朱元璋把手里的面皮往砧板上一砸,叉腰骂了一声。</p>
他最气最可惜的一点就是不能亲手掐死那个王八蛋。</p>
“天幕有时候太干净利落也不好。”</p>
老朱嘟囔着:</p>
“出气都出不爽利。”</p>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顺手拿擀面杖怼了他一下。</p>
朱元璋带着面粉的手揉着挨怼的肩膀,大大咧咧道:</p>
“没事,咱这都过了,天上那玩意儿现在管不到咱。”</p>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p>
“咱现在不归它管了!”</p>
马皇后眯着眼,咬着牙,抬起擀面杖作势要打的样子。</p>
老朱一把握住,笑嘻嘻道:</p>
“妹子,快做饭吧!咱饿了!”</p>
马皇后看着一脸理直气壮的朱元璋,气笑了。</p>
“行!撑死你!”</p>
朱元璋笑呵呵的摸着肚皮。</p>
“咱去叫标儿。”</p>
说完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又回头指着一小堆面饼道:</p>
“那些是咱做的,你可不能动啊。”</p>
马皇后看着那一堆什么奇形怪状都有但就是没有圆形的面饼,嫌弃道:</p>
“不动,但这些玩意你自己吃完。”</p>
朱元璋满意的拍着肚皮,一边走一边道:</p>
“那容易!”</p>
“还有老四呢!”</p>
……</p>
而之所以没能“御驾亲征”,说起来也是性格改变命运。</p>
与父亲康熙喜欢在大漠草原驰骋完全不同。</p>
雍正皇帝极其“宅”。</p>
当了皇帝后,除了去祭扫京郊的陵墓,他一直宅在北京哪儿也不去。</p>
他前四十多年韬光养晦,当了皇帝后天天批阅奏折,乐此不疲。</p>
勤奋,但又不是无效勤奋。</p>
可以这么说,雍正的军事有多么烂,他的内政就有多么强。</p>
……</p>
天幕上。</p>
拖着偌长的辫子,一身蓝色长袍的皇帝戴着一副眼镜。</p>
就着昏暗的烛火看着手里的折子。</p>
时不时还要放下批复两句。</p>
而御案上,大大小小的奏折不下百余本。</p>
……</p>
讲道理,雍正一登基所面临的国情其实并不好。</p>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除鳌拜,二十八岁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时也才三十岁,解决中俄争端时三十六岁,三次讨伐噶尔丹,最后将蒙古纳入版图时四十四岁。</p>
成就如此辉煌,清国转入赞歌的盛世。</p>
康熙觉得天下太平,即以不生事为贵,他亲口说:“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p>
从此,康熙拉开了“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的帷幕。</p>
皇帝一放开,官员们自然乐意。</p>
但偏偏康熙转而身体衰弱,晚年受反复立太子之事煎熬,朝政的诸多弊端累积日久,国库亏空,官风不正。</p>
康熙晚年又因为讲究仁政,眼神不再犀利,刀剑也不再寒光闪闪。</p>
众官员享受并沉溺在这种富贵大棚下,不受政坛风吹雨淋,滋润地生活。</p>
政坛无风无浪,又反过来验证大清国乃“真正”的康熙盛世。</p>
……</p>
大汉·景帝时期</p>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p>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p>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p>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p>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p>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p>
……</p>
大唐。</p>
李世民捻着胡须。</p>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p>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p>
不……</p>
李世民闭目沉思。</p>
与其说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说是科举制的困境。</p>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p>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p>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小到有钱有闲的人家。</p>
考上小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p>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p>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p>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替你开口。</p>
发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p>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p>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网络,也即为……</p>
朋党。</p>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p>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p>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p>
去哪里敛财?</p>
当然是搜刮百姓。</p>
这张自上而下结成的网,牢不可破,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一举扯断所有经纬。</p>
只能是发现一张,处理一张,而新的网还在不断编织。</p>
腐败就是这样滋生的,也永远斩不断。</p>
因为执行者也是某张网上的人。</p>
“唉……”</p>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p>
……</p>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一,雍正连发十一道上谕,训谕各省文武官员。</p>
其文大意是:有的人以迎合旨意为能,以沽名钓誉为贤,甚至私自行贿受贿,这些都要不得。</p>
我新即位,必定严格遵循法律,希望你们勤恳练兵,核实军饷,不务虚名。</p>
并且直接挑明道,各省亏空,朕已知晓,给你们时间,迅速补充库存,莫负皇恩。</p>
从总督、省巡抚,到对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副将、参将、知府,雍正全部都做了详细叮嘱。</p>
一直到在给知县的训导中,雍正点明根源。</p>
? ttan? c〇</p>
“钱粮火耗任意增加,民何以堪!嗣后断宜禁止。”</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