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士绅一体纳粮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6章 士绅一体纳粮,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士绅一体纳粮
大汉。</p>
刘邦靠着身后的软枕,手指有一搭没一搭的敲着大腿。</p>
“也别说朱家皇帝如何如何。”</p>
“就看这历朝历代,过了开头的几个君主,后面全都是长于深宫。”</p>
“看这雍正的种种举动言辞……想来年轻时应该是下过底层的。”</p>
吕雉静坐一旁,淡淡道:</p>
“过人的功业,因有过人的思想。”</p>
“而过人的思想,因有过人的学习。”</p>
“而过人的学习,因有过人的经历。”</p>
“最起码,这个皇帝做出的功业,目前可堪明清第一。”</p>
刘邦下意识点了点头。</p>
打仗吗,一百个人里总会挑出一个能打的。</p>
其余不说,刘秀、刘裕、李世民、赵匡胤,只军事武艺两手抓的皇帝就有四个。</p>
若再放宽一下条件,不看武艺。</p>
最少也有双手之数。</p>
但能把内政点满的皇帝,可真是屈指可数。</p>
毫无争议的只有刘恒。</p>
甚至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都有几分妥协之意。</p>
“……还真是……武功有多烂,内政就有多强啊……”</p>
……</p>
大唐·高祖时期</p>
李渊面色沉肃。</p>
雍正的所作所为让他想到另一个皇帝。</p>
隋文帝。</p>
“若这雍正能避免人亡政息的规律,清朝就能以蛮入夏,用夏变夷了。”</p>
李建成与李世民闻言,却是不好说什么。</p>
严格来讲,自大汉分崩离析,五胡入侵后。</p>
真就是在隋文帝手上形成夏夷之变的。</p>
李建成默默品了口茶,吐了口茶料,叹息道:</p>
“人亡政息这事,还真不好说啊。”</p>
……</p>
大明。</p>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对朱家皇帝的未言之意,叹了口气。</p>
“中外华夷,莫不向风。”</p>
这本是他所期望后世子孙能达成的目标。</p>
元朝的疆域太大了,不是简单的谋取四方土地人民就能行得通的。</p>
原本这事应该是交给标儿来办的。</p>
他看着跟马皇后聊天的朱标。</p>
随即又看向天幕。</p>
只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吧。</p>
“还是得变啊……”</p>
……</p>
大明·嘉靖时期</p>
朱厚熜完全没考虑自己推动改革失败的可能性。</p>
他弯了弯自己臂膀。</p>
看着肌肉团起,满意的点点头。</p>
因为自己一定能说服他们。</p>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安稳一直推行下去。</p>
他放下手臂,长叹一声。</p>
“为什么只延了五年寿命呢……”</p>
只要有十五年,他能保证这条政令成为大明不可动摇的铁策。</p>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p>
……</p>
火耗银归公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决定性的作用。</p>
但接下来的事情,才是雍正帝成就自己在清朝统治者里“天下主”地位的关键改革。</p>
他直接向士绅权贵宣战了。</p>
第一,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第二,摊丁入亩。</p>
……</p>
大宋·仁宗时期</p>
赵祯惊的直接站起身,指着天幕半天说不出话来。</p>
这两项政策一出,雍正帝几乎是站到了整个朝廷的对立面!</p>
他怎么敢的?</p>
他!他…他难道一点身后名都不考虑了吗?</p>
赵祯缓缓放下手,脸色复杂。</p>
这真是……胡主吗?</p>
……</p>
大明·天启时期</p>
朱由校更加深刻明白这两件事究竟有多么的石破天惊!</p>
什么火耗归公与之相比,那简直就是云泥之别……</p>
“事情真有这么简单?”</p>
朱由校都有点神情恍惚了。</p>
怎么在大明寸步难行的事儿,在你手里就这么轻而易举了?</p>
……</p>
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是对旧制度的挑战。</p>
雍正对战的是整个国家的士绅集团。</p>
士绅中,情况各有不同,组合起来叫绅衿。</p>
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称绅士。</p>
衿则指青衿,生员的服装,代表生员。</p>
雍正要求绅衿与平民一体当差纳粮,是为了安抚负担越来越沉重的平民。</p>
这是他作为皇帝所必须考虑的事情。</p>
雍正评价这些绅衿时说他们是“荡检逾闲不顾名节”的士人,“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种种卑污下贱之事,难以悉数”。</p>
种种行为,其实是侵用了政府的司法权,稀释了官府的权力,致使平民惧怕他们有时比官吏还厉害。</p>
所以,雍正要强力推行绅衿一体当差纳粮。</p>
……</p>
大隋。</p>
杨坚真心的鼓掌叫好。</p>
“通过剥夺绅衿的非法特权、平均赋税的办法。”</p>
“让官府、平民、绅衿三者之间的矛盾修复到平衡状态。”</p>
“可想而知,他会遇到多大的抵抗。”</p>
独孤伽罗也开口道:</p>
“表面上的对抗还比较好对付,毕竟谁也不敢公开挑战铁血性格的皇帝。”</p>
“而隐藏在暗处的对抗力量,却是最棘手的。”</p>
杨坚感概一声道:</p>
“所以雍正需要打击的,是整个绅衿的各种特权。”</p>
“摧毁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骄傲,最终重建一种三方均可接受的新秩序。”</p>
“……真是奇了……”</p>
“改革之心最坚不可摧的……”</p>
“居然是个清朝皇帝……”</p>
杨坚觉得有一股莫名的荒唐。</p>
明清两朝……就像一种另类的北齐北周……</p>
“天命真是难以捉摸啊。”</p>
……</p>
但刀子割肉,绅衿们不会乖乖配合。</p>
新政刚推行下去,全国就一片反对的声音。</p>
雍正二年(1724)三月,黄河开始苏醒,水量大增。</p>
河南巡抚田文镜督办黄河工程,根据“一体当差”的政策,他要求黄河周边的县乡每十亩地征调一名民夫。</p>
结果根本没人搭理,士绅该干吗干吗,宁愿把家搬到黄河上游都不派人来修堤坝。</p>
不仅如此,所有的读书人还群起而攻之,将田文镜的酷吏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p>
按照朝廷官员的说法,雍正帝这样干就是动摇国本。</p>
……</p>
{这时候不来一句,田文镜!我念头不通达!}</p>
{拱火三件套:精神点!别丢份!好样的!}</p>
{田文静是官望声望民望极不统一的一个人,可见每个阶层的需求不一样到什么地步。}</p>
{他的民望在山西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在河南民望很差。}</p>
{这不就是事出有因吗。}</p>
{田文镜是雍正几大宠臣之一。官职做到山东,河南,北河(北河总督是管北方河道的总督)总督,死后陪葬雍正帝的泰陵。}</p>
{雍正帝亲自给田文镜写诔文刻在田文镜墓的碑上。}</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