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雍正的功绩(上)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3章 雍正的功绩(上),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雍正的功绩(上)
大汉。</p>
刘邦摸着胡须,看着最后那一句话若有所思。</p>
“当牛做马……”</p>
话不是很中听,但其中意思却值得琢磨。</p>
纵观历朝历代,能让百姓生活改转的皇帝,就算身后名不好听但余德也都延绵到子孙后代身上。</p>
而有一些皇帝自视甚高,也会被天下万民教育了一番。</p>
刘邦摸到了几分轮廓。</p>
……</p>
大汉·文帝时期</p>
刘恒本就奉行其道,只是身处道中而不知道。</p>
今日,拨云见日。</p>
“皇权为目,民心为纲。”</p>
刘启愣了一下,随即皱眉道:</p>
“阿父,我不是不同意爱民,但皇权不在手里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取得民心呢?”</p>
刘恒看着他,笑了。</p>
“高祖得天下时手握皇权吗?”</p>
刘启愣住了。</p>
刘恒继续道:</p>
“霸王堪称天下王,他统一天下了吗?”</p>
“始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但秦朝二世便亡了。”</p>
刘恒看着不说话刘启,平静道:</p>
“历代执政者皆口口声声以民为本,但你看做到的有几个?”</p>
“而真正得民心者,又有哪几个需要去争夺皇权。”</p>
“非不争也,实为不足道也。”</p>
“得民心者得天下。”</p>
“皇权,天下一份也。”</p>
……</p>
大唐·高祖时期</p>
李世民看着雍正,知道这位皇帝又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p>
“非开国之君,得开国之实。”</p>
一切手段,比一般的开国之君还要强出一分半。</p>
李渊感受到李世民暗戳戳的视线,脸一下就黑了。</p>
“你什么意思?”</p>
李世民连忙摆手。</p>
“没什么意思。”</p>
“那是什么意思?”</p>
“就意思意思……”</p>
“朕在这跟你玩绕口令呢!”</p>
李渊怒了。</p>
气汹汹的拍桌而起!</p>
“你今天必须把意思说清!”</p>
“不然,朕废了你的太子之位!”</p>
李世民“啧”了一声,一副不想说透但你非要逼我的表情。</p>
“雍正心如匪石,不可转也。”</p>
“而阿耶你……没有承担天下垢的气量。”</p>
李渊气急败坏了。</p>
“朕怎么就没有气量了!”</p>
李世民看了看他,摇了摇头,刚要开口就被李建成打断:</p>
“宽仁容众,遇事无断。”</p>
李建成直视李渊,轻声道:</p>
“阿耶,你不够狠。”</p>
李渊一瞬间就明白了李建成的意思。</p>
他避开了大儿子的视线,缓缓坐下,一言不发。</p>
李世民欲言又止,又冲李建成小声道:</p>
“大兄……你这未免太伤他了。”</p>
李建成轻瞥了一眼他。</p>
“你觉得他是那种自怨自艾的人吗?”</p>
李世民噎住了。</p>
……</p>
雍正在位的前六年,身体一直很好。</p>
雍正七年冬天,他得了一场重病,几乎丧命,好歹挺了过来。</p>
到了雍正八年五月,身体才渐渐恢复。</p>
这次病症主要为身体时冷时热,夜间难以深睡,饮食无常。</p>
这些疾病,都没有找出病因。</p>
……</p>
{大概率是因为长期熬夜、过度操劳有关。}</p>
{当时的情况下,或许觉得贵为皇帝出现这样的症状很不正常,但到了今天,长期熬夜的人大多是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的,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p>
{还有一个原因,此时的雍正已经五十多岁,正是身体由盛转衰的阶段。}</p>
{按照现代统计学的规律,这段时间正是身体的新陈代谢由快转慢的一个过渡期。}</p>
{身体的很多器官运行到此时,长期积累的病变开始发难。}</p>
{所以,五十岁到七十岁是最容易出现病患或者感觉“昨天还好好的,突然就去世了”容易引发遗憾的年龄段。}</p>
{其实就是身体器官骤变造成的。}</p>
{不过五十岁出头的人平日里总以为还年轻,事业心和渐弱的身体形成反差,一般人心理上更是觉得“我从来没病”,不检查,导致会出现所谓的“突然发病”。}</p>
……</p>
大明。</p>
“看见没有!”</p>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脸色肃穆。</p>
“以后不许熬夜!”</p>
朱元璋还想嬉皮笑脸的打趣自己是“非人哉”</p>
但看到马皇后眼里的深切担忧,话到嘴边还是改成了另外的意思。</p>
“咱懂得,放心,以后有熬夜的事就让军机大臣干。”</p>
“咱和标儿都歇着。”</p>
马皇后点点头,片刻后又道:</p>
“……也不能所有事都扔给大臣……”</p>
朱元璋想了想。</p>
“那就换班倒!”</p>
“天幕都说了,要当牛马吗!”</p>
“咱这是给他们成龙象的机会。”</p>
“是福报!”</p>
“他们会感恩的。”</p>
朱标嘴角忍不住抽搐。</p>
但也别说,相比动不动就九族消失,这的确是福报了。</p>
……</p>
雍正八年五月,雍正身体刚刚恢复,又赶上允祥去世。</p>
允祥的突然离世,让雍正悲痛万分。</p>
允祥去世后,雍正在遭受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下。六月,召允禄、允礼、弘历、弘昼、大学士和内大臣张廷玉等多人,告诉他们一件事:“如果我不在了,新君即位,一切按照我的密诏办。”</p>
所谓的传位密诏,是雍正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p>
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p>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干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p>
而雍正元年,雍正就将谕旨放在了干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p>
……</p>
大唐。</p>
“这个好……这个好啊……”</p>
李世民一瞬间就想到了自己的经历。</p>
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谁会是太子,自己跟大哥是不是就不会反目成仇?</p>
“倒有几分立贤之意?”</p>
长孙皇后看出李世民情绪不对,岔开话题。</p>
李世民也顺着皇后的意思,道:</p>
“确实,众人不知谁为太子,那有争位者就会努力表现。”</p>
“但贤与不贤,能与不能,不是能演的。”</p>
“那些大臣也不傻,既然不知谁会是太子,那就一视同仁。”</p>
“而且密诏一式两份,到时候新君即位可以互相印证,以免出现篡位的传闻。”</p>
“雍正这些制度设计的确巧妙……”</p>
……</p>
天幕上。</p>
龙榻上。</p>
身穿黄色中单的雍正脸色苍白,眼窝深陷。</p>
他瞥了一眼身边的两个儿子,干哑着声音道:</p>
“召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纳亲,户部侍郎海望前来……”</p>
……</p>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又患病了,住在圆明园中,照常办事。</p>
二十二日,雍正病更重了。</p>
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一步也不离地在床前伺候。</p>
戌时(晚七时至晚九时),病渐加重,迅速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等人至寝宫前,宣布传位弘历。</p>
张廷玉是在家中刚就寝,忽然接到宣诏赶来的。</p>
一进园子就知情况不妙,他看到雍正时,皇帝已经说不出话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