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动刀准噶尔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0章 动刀准噶尔,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动刀准噶尔
动刀准噶尔</p>
大清·嘉庆时期</p>
嘉庆皇帝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p>
是啊,是严惩贪腐最强的皇帝之一,也是放任贪腐最强的皇帝之一。</p>
自家阿玛可跟玛法不同。</p>
玛法是为了治国理政,他是为了掌握平衡。</p>
想到乾隆的种种手段,嘉庆还是忍不住叹羡一声:</p>
“真是千古奇闻。”</p>
将整座朝堂当作掌中之物。</p>
自己是真学不来啊。</p>
……</p>
雍正惩贪,实行的是“完赃减等条例”。</p>
凡贪污挪用公款的罪犯,如果在一年之内将所有公款都补齐了就可以免死,减罪一等。</p>
如果一年之内没有全部补上,还可以再宽限一年,让犯官自己到监外去筹款来还钱。</p>
第二年仍然没能补全的,犯官进监狱,而他的家里人仍然可以帮他筹钱补赔。</p>
所以雍正一朝的贪官污吏最后很多人都没有被处死。</p>
……</p>
大明·天启时期</p>
朱由校是真没想到。</p>
“铁面雍正竟然还是位讲究人。”</p>
他真有点佩服雍正了。</p>
夺而不伤,说明是只就事论事。</p>
还真有几分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在上面。</p>
朱由校眼珠子一转有了个主意。</p>
这一招若是单用,那对前朝那群王八蛋是肯定没用的。</p>
士绅一体那些也是如此。</p>
但架不住他有个好祖宗啊!</p>
这时候他不觉得自己被太祖老人家坑了。</p>
“拨皮萱草,妙啊。”</p>
摸着下巴,朱由校琢磨着这件事还得让魏忠贤去办。</p>
先竖个典型,然后再来个求情。</p>
顺势推行完赃减等。</p>
完美!</p>
果然啊……</p>
朱由校伸了伸腰,看向天幕。</p>
“开卷考试就是过瘾。”</p>
“难怪科举舞弊屡禁不绝呢。”</p>
……</p>
乾隆在二十三年,克服巨大阻力,毅然废除了这个“完赃减等条例”。</p>
规定不管你家里多有钱,贪污白银只要满了一千两,就判处斩首,绝不宽贷,你用多少钱,哪怕十万两,也买不回这条命。</p>
这一改革使清朝的惩贪力度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无数贪官,人头落地。</p>
这还不算完事,那人死了,钱就不用还了吧?</p>
不行!“其未完银在于各犯家属名下严追,并将所有家产尽数查出,变价还项”。</p>
本人处死后,还要接着追查家属的财产,把所有家产都要追出来,这才算罢手。</p>
为了防止贪污的人转移家产,他要求各省总督巡抚一旦发现有贪污犯,第一件事,就要派最快的快马,去查封他的家产,防止他转移。</p>
乾隆惩贪手段之严酷,比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p>
在整个历史上,惩贪最严厉的皇帝,乾隆可排第二位。</p>
……</p>
{而且乾隆惩贪执法极严,波及面广。}</p>
{高级官员犯别的罪也许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是贪污即使情节轻微,只贪了几两银子,也绝不宽恕。}</p>
{而且凡是与此案有牵连的其他官员,都会受到严肃处理,一个也不会放过。}</p>
{而且他打击贪污没有禁区,哪怕你是皇亲国戚也不行。}</p>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乾隆都是第二那谁是第一啊?}</p>
{你傻啊!第一宝座当然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了!}</p>
{只要贪污六十两,就要把这个官员的皮剥下来,里面填上草,放在下一任官员的办公桌边上,提醒你别再贪污了。这个办法,乾隆比得了吗?}</p>
{……这种事情为什么也要比啊……}</p>
……</p>
大明。</p>
老朱冷哼一声:</p>
“比!为什么不比!”</p>
马皇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p>
她都快说累了,但还得说。</p>
“惩贪当然是对的,但像你那样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p>
“这贪根本都是你养出来的!”</p>
朱元璋眼珠子瞪的老大,指着自己鼻子惊怒道:</p>
“咱养出来的?!咱给他们官当咱还错了?!”</p>
马皇后平静的看着他。</p>
朱元璋梗着脖子犟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败下阵来。</p>
“但妹子……没钱啊……”</p>
朱元璋终究软了口风。</p>
“这事牵扯着财税,又牵扯着白银海禁……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p>
他看着马皇后和朱标,说着心里话。</p>
“咱都想好了,海禁咱给标儿开好,多捞些银子,其余照旧。”</p>
“等标儿一继位,直接拿着银子改革。”</p>
朱元璋看着朱标的眼睛,真心实意道:</p>
“这些坑,爹都给你填上八九分。”</p>
“但最后一分,要你来填。”</p>
“标儿懂爹的意思吧?”</p>
朱标红了眼眶,点了点头。</p>
朱元璋开心的笑了。</p>
“懂就好,那就好。哈哈哈!好!”</p>
……</p>
而在处理了张廷玉,后妃、皇族、太监、权臣、朋党的威胁全部被清除。</p>
乾隆开始把目光从内廷移到外疆。</p>
……</p>
天幕上。</p>
干清宫内,</p>
一身石青金龙褂,乾隆立于御案旁,一边写着大字一边对跪在御案前的几名大臣道:</p>
“雍正九年为什么我们打了败仗?”</p>
“和通泊之战六万八旗子弟几乎片甲不回!”</p>
“就因为那时节他们内里上下一心,我军千里万里携粮带水奔袭,兵法上犯了大忌,必厥上将军!”</p>
“而现在呢……”</p>
人到中年,越发威严的天子抬眼看向他们,沉声道:</p>
“你们说用兵攻打准部是不合时宜?”</p>
“朕看是你们狃于久安!”</p>
大臣们惶恐道:</p>
“臣等非忤逆陛下,实乃自先帝与准噶尔部和谈后,双方已经处于和平状态将近二十年了……”</p>
“这八旗子弟没怎么打过仗,天下也已经习惯了和平,这突然要大规模对外作战……这……这……”</p>
另一名大臣同样道:</p>
“陛下,准噶尔并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果这场战争不发动,陛下的圣名得以保存。”</p>
“但兵者不祥之器也,一旦战争失败,那陛下二十年的成果将会毁于一旦!望陛下深思啊!”</p>
乾隆停下手中动作,他也明白这些人是说了大实话。</p>
他自己难道不怕会身败名裂吗?</p>
他当然怕!</p>
但是……</p>
乾隆看着案子上墨迹未干的大字,喃喃自语着:</p>
“他们乱了,天山南北都乱了……”</p>
“阿睦尔撒纳来归。”</p>
“这是千载难逢的大机会!”</p>
“不能有一步失慎,更不能有一步走错!”</p>
“只要握准时机,就可以一举平定西疆,纳入大清版图!”</p>
“朕原来准备了十一万人马远征的,现在有了阿睦尔撒纳五千人,还有三车凌的两千人马。”</p>
“他们不但地理气候适合,骁勇善战恐怕也比绿营兵有过之而无不足。”</p>
“有先锋向导,又以准制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