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勇于背锅的乾隆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7章 勇于背锅的乾隆,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勇于背锅的乾隆
{黑水营呢?我那么大的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呢?!}</p>
{可能是狗作者怂了吧,没事!它怂我不怂!我来!!}</p>
{在第三平准时期,回部大小和卓同时叛清,但这事在乾隆的意料之中,所以当他收到前方奏报之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积极调兵镇压。}</p>
{但经过数年平准之战,乾隆认为大小和卓的实力远远不及当年的准噶尔部,所以掉以轻心。}</p>
{在他看来大清既然能打败征服回部的准噶尔汗,剿灭大小和卓还不是手到擒来。}</p>
{而其轻敌首先反映就是在用将上,他以靖逆将军雅哈善为主将。}</p>
{后来的事实证明,雅哈善其实就是个草包,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仍无法擒获大小和卓。}</p>
{乾隆一怒之下,下旨严惩前线诸将,雅哈善被解至京师论罪处斩。随后以定边将军兆惠为主将,令其统兵征剿。}</p>
……</p>
大汉。</p>
刘邦觉得一点也不奇怪。</p>
“轻敌可太正常了。”</p>
“不过这种逮到好用的东西就往死里用的风格,乃公可太欣赏了!”</p>
吕雉端坐着、斜视着、冷笑着。</p>
“一路货色。”</p>
刘邦头也不回道:</p>
“彼此彼此!”</p>
……</p>
大汉·景帝时期</p>
说起来,刘启其实不太喜欢乾隆这个“人”。</p>
“太理性,缺少点儿人情味。”</p>
“跟着这种人混会很痛苦,因为无时无刻不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p>
“从他对待平准将领一事可见一斑。”</p>
但话又说回来。</p>
他一切也都遵循着有功赏有过罚的理念。</p>
这点可就一般皇帝强多了。</p>
小刘彻正在张开血盆大口欲化作饕餮,闻言突然愣住。</p>
这评价怎么这么熟悉呢?</p>
好像某一朝的皇帝个个都这逼样啊?</p>
难道这就是看着同类的感觉吗?</p>
……</p>
{其实这个时候,乾隆多少有点心急,所以在他的严厉督责下,兆惠就无法冷静估计形势,被迫走上了冒险侥幸的道路。}</p>
{李隆基、崇祯:这我熟啊!}</p>
{你们熟个der!李隆基还能勉强遵守功赏法则,崇祯……哈。}</p>
……</p>
大唐·玄宗时期</p>
正翻着手中书卷的李隆基很不乐意,但也只能忍着。</p>
“行吧,最起码朕比崇祯强多了!”</p>
一旁披散头发,只穿着一身白纱的杨玉环托腮白了他一眼。</p>
跟点好人比吧。</p>
……</p>
大明。</p>
朱元璋很想反驳。</p>
但又无力反驳。</p>
反驳什么?</p>
那一桩桩一件件,都给你白纸黑字有理有据有出处的摆出来了。</p>
还得多不要脸才能继续枉顾事实啊?</p>
“朱由检啊……”</p>
不说那些过于争议崇祯朝将领。</p>
卢象升的情景与兆惠多像?</p>
但崇祯是怎么对待卢象升的身后世的?</p>
……</p>
大明·崇祯时期</p>
被朱元璋用聊天群骂的狗血喷头的朱由检,再次脸色苍白的看上天幕。</p>
他想到太祖爷的说法,最终决定试一试。</p>
“把汉朝史书都寻来。”</p>
学习与揣摩。</p>
……</p>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八月,兆惠领兵四千余人从乌什出发,穿越戈壁一千五百多里,于十月初进至离叶尔羌城附近。}</p>
{叶尔羌是回部的“都城”,城墙高大周长十余里,区区四千余清军要想拿下这个堡垒,难度显然是很大的。}</p>
{大小和卓事先已得知兆惠引兵前来,提前做好了准备,城中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守兵多达两万余人。}</p>
{兆惠久攻不下,在城东水草之地驻军,因为这条河名为“黑水”,故而取名“黑水营”。}</p>
{兆惠长途奔袭,弹药粮草十分有限,起初进展还算顺利,在与敌军交战的过程中颇有斩获。}</p>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防御态势,敌军已开始形成包围之势。}</p>
{到了这个时候,久经战阵的兆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突围,将会全军覆没。}</p>
{因为兆惠这次被围,非常符合兵法中“死地”的标准。}</p>
{首先,被围清军的兵力处在绝对劣势。}</p>
{参与包围的叛军多达一万五千人,而清军只有四千人,还被分割成数段。}</p>
{其次,兆惠被围的地点在回部腹地,这里没有清朝的行政机构、驿站,他留在后面接应的纳木扎勒等将领也死了。}</p>
{而距离此地最近的清军屯驻处是阿克苏,两者相距约九百里……}</p>
{最后,黑水营位于南疆戈壁之中,食物是否充足先不说,最可怕的是没有水。}</p>
{综上,除非奇迹发生,否则兆惠必死无疑。}</p>
{然后,奇迹真的就发生了。}</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奇迹你个头!”</p>
康熙忍不住拍桌怒喝。</p>
什么奇迹,都是粗心大意使得祸!</p>
当年汉武帝也曾以“遮玉门”的方式,逼迫李广利率军在人困马乏、缺粮少食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攻大宛!</p>
即“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p>
前线将领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这种险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p>
“……真是……天纵之才……”</p>
气归气,康熙还是很欣赏乾隆的。</p>
有一股子一往无前的气势。</p>
这一点既不像他,也不像老四……</p>
还真有点像汉武帝。</p>
但就怕你好的像他,坏的也像他……</p>
康熙又突然想到“干纲独断”这个执政理念。</p>
这跟汉武帝的“中朝”理念思想很符合啊……</p>
“别搞啊……大清与大汉可不同啊……”</p>
康熙有点冷汗都下来了。</p>
他可不认为自己和老四有文景那种号召力。</p>
这要弄出个“黄巾”之乱……</p>
直接就复刻盛唐到剩唐了……</p>
……</p>
{对于清军来说,唯有一战,所幸兆惠所率的几千兵马皆为八旗精锐。}</p>
{在敌军的数次进攻中,清军伤亡惨重,领队大臣高天喜、大学士鄂尔泰的次子鄂实、一等公策楞之子特通额,皆在此战中殉国。}</p>
{就连兆惠本人也是九死一生,脸上和小腿负伤,坐骑中枪倒毙,易马再战又被刺毙。}</p>
{从十月初开始,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天寒地冻,清军整整坚守了三个多月。}</p>
{生死关头,兆惠派出数名索伦兵突出重围,急赴阿克苏向舒赫德求救。兆惠的奏报也很快送至京师,乾隆这才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失误。}</p>
{在上谕中,乾隆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说“向来之轻视逆回,乃朕之误,又何忍妄进轻敌为兆惠之责乎。”}</p>
{同时,乾隆连下十几道谕旨,令舒赫德、阿里衮、爱隆阿率精锐骑兵万余赶赴叶尔羌,又下令调西安八旗驻防军二千、绿营兵三千火速驰援。}</p>
{乾隆还对被围将士给予从重奖赏,兆惠由一等武毅伯晋为一等武毅谋勇公,加赏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p>
{殉国诸将也得到了极优的抚恤。因被围而从优封赏,这在大清开国以后尚属首次。}</p>
……</p>
大唐·高宗时期</p>
李治看着乾隆说的那句话,再次感叹崇祯输的不冤。</p>
一等公是公爵的最高等级,再往上就是“王”。</p>
兆惠不是清朝宗室,没有封王的先例。</p>
也就是说,兆惠一步升到了他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p>
更难得的是……</p>
乾隆竟将被围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p>
这对一位干纲独断的皇帝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p>
皇帝把锅背自己身上了?!</p>
“乾隆……这个皇帝……”</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