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驰禁鸦片严禁鸦片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2章 驰禁鸦片严禁鸦片,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驰禁鸦片严禁鸦片
亭亭玉立的花茎一枝独秀,约三尺来高。</p>
顶端单生一朵大花。</p>
略皱的四瓣微光轻泛。</p>
白、红、粉、紫各自鲜艳。</p>
……</p>
大唐·高祖时期</p>
李渊几人面面相觑。</p>
“这玩意有毒?”</p>
李建成与李世民同样一头雾水。</p>
你要说鸦片,那咱们不知道。</p>
但你说阿芙蓉……</p>
那玩意不是观赏植物吗?</p>
川西平原一望无际都是这种玩意!</p>
“阿耶……”</p>
李世民忍不住出声唤了一声。</p>
李渊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p>
“朕知道!”</p>
“还用你来教我做事啊?”</p>
“先把图画下来再说!”</p>
……</p>
大宋·哲宗时期</p>
赵煦嘴角忍不住抽动。</p>
司马光一时忍不住倒吸冷气。</p>
“这……”</p>
赵煦下意识的端起一旁的茶杯,饮了一口,随后道:</p>
“朕记得……治疗呕逆、腹痛、痢疾、咳嗽等病……就是把罂粟子、罂粟壳炒熟,研成粉末,加上蜂蜜制成蜜丸吃进去吧?”</p>
司马光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说,只是点头道:</p>
“民间确实也有直接用罂粟当滋补品的做法……”</p>
赵煦默默无言,又饮了一口茶水,轻声道:</p>
“……这种好东西应该与辽、夏共享啊……”</p>
司马光侧目而视。</p>
“陛下……这……”</p>
赵煦坦然接受对方目光的洗礼。</p>
“岁供吗……多正常。”</p>
……</p>
大明。</p>
朱元璋觉得很震惊!</p>
“这玩意有毒他们不知道啊?”</p>
马皇后则有些好奇了,她看向老朱,询问道:</p>
“你怎么知道的?”</p>
朱标也问道:</p>
“爹,宋朝苏澈曾写《种药苗》,诗里说罂粟堪比春天的青菜,秋天的谷物,如果老人气虚不思饮食,就用蜂蜜水煎了罂粟子代茶饮,可以便口利喉,调肺养胃。”</p>
“您怎么知道它有毒的?”</p>
朱元璋腰一板,头一扬,嘴角一翘,眼睛一斜。</p>
“哼,不知道了吧!”</p>
“咱走南闯北什么没见过?”</p>
随后又正色道:</p>
“不得不说,这玩意止咳止泻都很厉害,但杀人也如剑。”</p>
“不过除了治病,也没人常吃它。”</p>
“更没人去做这什么……鸦片……”</p>
……</p>
不过直到明朝以前,罂粟都仅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用,还没有被当作毒品吸食。</p>
等到明朝时,才学会用罂粟制作鸦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详细的方法记载。</p>
不过吞服鸦片的危害很大,不小心过量就一命呜呼。</p>
明万历十七年(1589),《陆饷货物税则例》中,明文规定鸦片按进口药材纳税,“每十斤税银二钱,是为中国征税之始”。</p>
天启四年(1624),荷兰人强占台湾达四十年之久。</p>
在此期间,他们将爪哇吸食鸦片之法传入台湾,复由台湾传入漳州、泉州、厦门。</p>
这就为鸦片大量输入创造了条件。</p>
……</p>
大明·天启时期</p>
朱由校心烦的挠了挠头。</p>
站起身来,来回踱步着。</p>
“怎么破事这么多啊?”</p>
“荷兰人……”</p>
“一群人亡我之心不死啊!”</p>
……</p>
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国占领印度鸦片产地孟加拉。</p>
鉴于鸦片贸易可获取高额利润,英国在乾隆三十八年确定了鸦片政策,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以鸦片专卖权。</p>
嘉庆二年(1797),又给予东印度公司以制造鸦片的特权。</p>
东印度公司利用这些特权强迫和用贷款引诱印度农民种植罂粟,然后按预先规定的价格卖给官方专卖局。</p>
专卖局加工制成后,在市场上公开拍卖给商人,偷运进中国。从此,输华鸦片数量迅猛增长。</p>
……</p>
天幕上画分左右。</p>
左边是一张表格彰显着鸦片的数量增长速度。</p>
『雍正七年(1729),每年输华鸦片不超过200箱。』</p>
『乾隆三十二年(1767)每年1000箱。』</p>
『以嘉庆五年至二十五年(1800~1820),平均每年输入鸦片在4000箱以上。』</p>
『道光元年至四年(1821~1824),每年平均输入7889箱。』</p>
『道光五年至九年(1825~1829),每年平均输入12576箱。』</p>
『道光十年至十四年(1830~1834),每年平均输入20331箱。』</p>
『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每年平均输入35445箱。』</p>
『道光十八年至十九年(1838~1839),输入达40200箱。』</p>
右边则是一间四方形的小屋子,屋里仅有一扇窗户,两张铺着草席的矮床。</p>
矮床上摆放一张斑驳的小木桌,木桌中间放着一只脏兮兮的托盘,托盘上放着一杆大烟枪和一盏烟灯。</p>
一名骨瘦如柴的男子拿起烟枪,烤着烟灯。</p>
期间接连打着哈欠。</p>
偶尔还干呕了几次,整个人慢慢瑟缩起来。</p>
他盯着烟枪,看着烟雾腾升。</p>
迫不及待的将烟枪塞到嘴里。</p>
“呼~”</p>
云雾弥漫。</p>
暗淡的眼神透露着精光。</p>
……</p>
雍正七年(1729),清廷首次颁布禁烟诏令,规定对贩运鸦片烟者,“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对私开鸦片烟馆者,“拟绞监候”;对失察之文武各官,“均交部严加议处”</p>
但此次诏书,未涉及吸食者,也未禁止入口,海关则例在药材项下仍订有鸦片税银,因而为殖民者对华的鸦片输入留下一个大漏洞。</p>
干隆年间,又曾发布禁令,毫无效果。</p>
嘉庆元年(1796)再颁禁令,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鸦片输入。以后又三令五申,严禁鸦片的输入、贩卖、种植和吸食。</p>
鸦片贸易完全成为非法。</p>
但英国决不放弃鸦片贸易,不能公开贩卖,就改为走私。</p>
他们通过贿赂手段,将鸦片的囤储地点改在澳门,然后用船载往黄浦,不再上岸,就在船边私售。</p>
而清朝的“缉私巡船”由于受到贿赂,对鸦片走私则予以包庇。</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望着天幕脸色发黑。</p>
自己的禁烟政策依然是只禁鸦片烟,不禁鸦片进口。</p>
看来只禁贩卖设馆,不禁吸食、进口鸦斤,不能从源头上禁绝烟毒之源,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禁烟作用。</p>
这一点上还不如永琰……</p>
“从今日起,严禁鸦片进口,同时禁止内地种植罂粟。”</p>
乾隆扫了一眼群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