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此时道光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6章 此时道光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七月初四(8月1日)道光帝收到林则徐于五月二十五(6月24日)发出的奏折</p>
告知英国续来军舰九艘、轮船三艘,这才开始觉察到局势的严峻性。</p>
但他没有做进一步的表示,仅在林奏上朱批“随时加意严防,不可稍懈”</p>
七月初五(8月2日)道光帝收到乍浦副都统于六月二十五(7月23日)发出的奏折。</p>
告知英舰一艘进犯乍浦。他即令杭州将军派兵增援。</p>
七月初六(8月3日)道光帝又收到林则徐于六月初五(7月3日)发出的奏折。</p>
告知又到英国军舰十艘、轮船两艘。</p>
并告知听闻英军可能北上舟山、上海、天津。</p>
他一面命令林则徐严密防守,“不事张皇”。</p>
一面根据林则徐的建议,命令直隶总督琦善:英舰到天津,若情词恭顺,“告以天朝制度,向在广东互市”</p>
天津既不准通商,也不准“据情转奏”。</p>
若桀骜不驯,立即统兵剿办。</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看得眼皮子直跳。</p>
还通商……</p>
砰!</p>
茶盏被摔的粉碎。</p>
“通你个头啊!打你来了!”</p>
康熙怒不可遏!</p>
最关键的是,他从这套话里看到了别的意思。</p>
天津布置的两手准备,已表现出剿办的旨意有所摇移了。</p>
……</p>
同一天,道光帝收到邓廷桢于六月十八(7月16日)发出的奏折,告知厦门开战获胜,大为兴奋,朱批“所办好”,并对出力员弁优赏有差。</p>
七月初七(8月4日),道光帝收到乌尔恭额于六月二十六(7月24日)发出的奏折。</p>
告知英国增添军舰,并投递“伪相”(指巴麦尊)文书等情。</p>
道光帝对照厦门“获胜”的战报,下令将乌尔恭额革职,留营效力,调邓廷桢赴浙主持军务,并兼署浙江巡抚。</p>
……</p>
{如实汇报反而被革职,怪不得这些大臣们都谎报呢。}</p>
{花剌子模的大聪明国王,信使带来好消息就赏,坏消息就去喂老虎。}</p>
{当前用人之际却革职官员,道光帝咋想的?}</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不想知道道光怎么想的了。</p>
因为这样的朝廷信息差不断上演,统治者是根本无法全面获取信息的。</p>
“消息足足一个月才传递到北京,英军早把厦门和定海打了一遍了。”</p>
“关键是……”</p>
乾隆深吸了一口气。</p>
此时英军正在北上啊!</p>
……</p>
与此同时,英军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在攻占定海、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后,于六月三十日(7月28日)由懿律率“威里士厘”号等8艘舰艇,驶离舟山,继续北犯。</p>
七月初八(8月5日)过山东半岛成山角,晚泊于芝罘岛附近。</p>
七月初九(8月6日)道光帝收到邓廷桢于六月二十三(7月21日)发出的奏折,称其得知定海战况欲赴浙江,但恐英军再犯福建,“转恐首尾不能相应”。</p>
道光帝令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主持军务。</p>
同日(8月6日)英军继续北航,经大小竹山岛、高山岛和候鸟岛,闯入渤海湾。</p>
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二日(1840年8月9日),英国舰队进泊天津大沽口外。</p>
……</p>
天幕上。</p>
道光倚靠在软枕上,手里展开一封奏折。</p>
『天津拱卫神京,已属扼要之区,且近接盛京,尤为根本重地。』</p>
『欲求处处决胜,时时常胜,臣实不免隐存意外之虞。』</p>
『即如江、浙等省,所恃为外卫者,原止长江大海,今海道已被该夷随处游奕,长江又所在可通,是险要已为该夷所据,水师转不能入海穷追。』</p>
『且本年即经击退,明岁仍可复来,边衅一开,兵结莫释。』</p>
『我皇上日理万机,更不值加以此等小丑跳梁,时殷宸廑。而频年防守,亦不免费饷劳师。』</p>
『故臣鳃鳃过虑,甚欲就此开导,俾该夷安心回粤,听候办理,或可冀图安靖。』</p>
道光看完奏折,脸上出现一丝意动。</p>
……</p>
七月十二日(8月9日),道光帝收到琦善关于天津防务的奏折。</p>
直到此时,即定海失陷后一个多月,他才发现自己对“夷情”实在是一无所知。</p>
便想起几天前乌尔恭额提到“伪相”文书的情节,作出了一项破例的决定,谕令琦善:</p>
“倘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p>
在天津接受外国人的投书,本不符合“天朝”体制,更何况投书者已有“逆反”行迹。</p>
但在此时,道光急欲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就不顾及祖制。</p>
这对守成的道光来说,确实是大胆的举动。</p>
然而,因不知道英舰是否会到天津,同一天,他还谕令正赶赴浙江的钦差大臣伊里布,部署了种种了解敌情的手段。</p>
从时间表上来看,道光帝依次得到信息的时间与英军行动的顺序,恰恰颠倒,其对策也有不得要领之感。</p>
如浙江的主帅,先后有余步云、邓廷桢、伊里布之三变,逐级加码。</p>
从六月二十二日到七月十二日(7月20日至8月9日)</p>
在这整整的二十天内,他才总算是明白了英国已发动战争这么一个事实,但仍然没有弄清楚引起战争的原因。</p>
当然,在这二十天内,道光帝对“英夷”的基本态度,毫无疑问是主剿的,这也毫无疑问是天朝统治者对逆夷的本能反应。</p>
但是,从七月十二(8月9日)道光帝关于接受“禀帖”的谕令,却成了是清朝决策的一大转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