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湘军!湘军!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7章 湘军!湘军!,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湘军!湘军!
季汉。</p>
刘备等人看着天幕,想到了当初如惶惶丧家之犬的时候。</p>
“心怀信念的人眼里是有光的。”</p>
“他们能在漫漫长夜中看到黎明。”</p>
“能在最艰难的时候砥砺前行。”</p>
曹操听得心中五味杂陈。</p>
光。</p>
他也曾有过。</p>
……</p>
刘宋。</p>
“身体的力量是暂时性的,每个人都有声嘶力竭的时候。”</p>
刘义隆听到刘裕的这番话,一脸的你在逗我。</p>
你一人砍一千的时候可你看出来哪里力竭啊。</p>
“但精神的力量往往能支撑着人们在最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让人永远铭记。”</p>
……</p>
当然,用读书人做军官,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人容易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p>
因此曾国藩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用,在“士人”之中,他还有一条十二个字的标准。</p>
“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p>
……</p>
шwш? тt kn? ¢ o</p>
大明·正德时期</p>
朱厚照回顾大明朝廷,可谓官气深重。</p>
“没有原则,全是官僚习气!”</p>
“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p>
“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p>
“满口经世哲理,一副自以为是的模样,可就是不见行动!”</p>
“所读的书,所学的知识,从不落实!”</p>
朱厚熜闻言,想到一人。</p>
“那皇兄不见见王阳明吗?”</p>
朱厚照突然不说话了。</p>
王阳明啊……</p>
朱厚熜突然话锋一转,又道:</p>
“确实啊,任何时候身到、心到、口到、眼到,都是做事、成事的致胜法宝。”</p>
“皇兄深得其中三昧。”</p>
朱厚照眼睛一亮。</p>
对啊,我就是如此的汉子!</p>
“是该见见他!”</p>
……</p>
而在没有官气的读书人中,曾国藩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宁选笨的,不选聪明的。</p>
因为没有官场经历的人,虽然没经验,但是敢于创新。</p>
而官场习气如同传染病一样,一旦传染上,就很难根治了。</p>
……</p>
炎汉·光武帝时期</p>
刘秀给刘庄解释道:</p>
“这里的笨是指没有那么多心眼,没有花花肠子。”</p>
“在军队里,实打实的执行和贯彻命令,这是最重要的。”</p>
“为什么历代后期官兵没有战斗力?就是是因为其军官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真气荡然不存。”</p>
刘庄认真谨记。</p>
刘秀又道:</p>
“但不同的场景适合不同的人才。”</p>
“严酷的战场需要不怕死,听指挥的人。”</p>
“而灵活、快速变化的边疆,需要脑子活络、敏锐的人。”</p>
“随境而变。”</p>
……</p>
曾国藩“选士人”的下一句,是“领山农”。</p>
他招收兵员有一个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p>
“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p>
因为他怕这些绿营兵把绿营的习气带到湘军中来,所以他招募的人以“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p>
……</p>
大汉·文帝时期</p>
刘恒突然叹声道:</p>
“全生避害啊。”</p>
刘启大着个脑袋,愁眉苦脸。</p>
又说那些听不懂的话。</p>
刘恒看着他皱皱的脸,笑了。</p>
“为了保全生命,就一定要避害,避害是包括在全生里的。”</p>
“而避害避的是什么?”</p>
“就是天下习气,那是人为的。”</p>
“而这支湘军就走上了这条路。”</p>
刘恒看着天幕里朴素的百姓,叹气道:</p>
“避习气之害,保真人之命。”</p>
“可到头来又要命丧疆场。”</p>
“唉……”</p>
……</p>
而征兵主要收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这是因为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p>
“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p>
所以,这些人组成了一支军队后,军风军貌与绿营兵自然是完全不同。</p>
“勇丁帕首短衣,朴诚耐苦,但讲实际,不事虚文。营规只有数条,此外别无文告,管辖只论差事,不甚计较官阶。而挖濠筑垒,刻日而告成,运米搬柴,崇朝而集事。”</p>
……</p>
大隋。</p>
杨坚真的觉得很可惜。</p>
都能吃苦,讲实际,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程序。</p>
军营的规定也很简单,军官们也不太在乎级别差别,只看谁负责哪一摊事。</p>
如果要扎营,当天马上就能完成。</p>
要运米运粮,也比别的军队做得快得多。</p>
“这支军队不同以往。”</p>
“而太平军也不同以往。”</p>
杨坚熟读佛家经典,但道家典籍他也铭记于心。</p>
“回想历代,你真不能不信那句话。”</p>
独孤伽罗看向他。</p>
杨坚扶膝长叹一声。</p>
“一阴一阳,谓之道。”</p>
……</p>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没当过兵,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p>
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所以他对清朝军队的现状很了解。</p>
鉴于清朝官军战时抽调,临时命将率领,结果兵将不习,兵兵不习,胜则相妒,败不互救的习气。</p>
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到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p>
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又可收指臂之效。</p>
又因官军战时临时抽调编组,各部携带的火器往往不一,且因远程调派运输困难而缺乏重火器。</p>
曾国藩在营制中开始注重轻重火器与冷兵器的恰当比例,并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了“长夫”,使得湘军的火力比各处清军皆强。</p>
而为对付太平军的水军,曾国藩亦相应建立了水军,以水制水。</p>
这使湘军是唯一一支可以水陆协同作战的力量。</p>
且水军的建立,也为湘军陆师的快速机动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p>
曾国藩又引先前派所编“练勇”外援江西失败的教训,使之格外重视技战术训练。</p>
衡州的营地,实际上就是一个训练基地。</p>
……</p>
大明。</p>
朱元璋看着天幕,想到了那支理念上基本也同样如此的军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