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第七百七十九:咸丰猜忌太平内讧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9章第七百七十九:咸丰猜忌太平内讧,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标看着父母,突然笑道:</p>
“说起来,如今百官现在都在家里供起了长生祠。”</p>
“全都天天跪拜,祈祷母亲健康长寿。”</p>
马皇后听得一愣,看着朱标道:</p>
“真的假的?”</p>
老朱哼唧着。</p>
“哼哼……”</p>
朱标笑着点头。</p>
马皇后一听,扭头看向老朱</p>
“你早知道了?”</p>
老朱哼哼。</p>
“说话!”</p>
老朱开口。 “不然咱能这么轻易放过他们?”</p>
“算他们识相!”</p>
……</p>
闻知此讯的曾国藩似乎没有像旁人那样高兴,而是冷静分析胜败两方面的教训,整军于长沙。</p>
胜将扩军,败营遣散。</p>
为此他不认亲情,其弟曾国葆亦被裁之。</p>
曾国藩此后立下一条规矩,打胜仗可升官,打败仗立即滚蛋。</p>
这与溃而复集、集而复溃的清朝国家军队,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p>
……</p>
季汉。</p>
诸葛亮轻摇羽扇。</p>
“军制立起来了。”</p>
刘禅看了这么多,又有『神·诸葛』再一旁辅导,此时智识大涨。</p>
“军士质朴,饷银丰足,纪律严明。”</p>
“湘军……顾名思义,应是同乡之人。”</p>
“如此又知根知底。”</p>
“真如铁板一块。”</p>
“但是……”</p>
刘禅皱着眉头思索着。</p>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p>
诸葛亮轻声叹道:</p>
“因为此举定会重现州牧之景啊。”</p>
遍地“诸侯”</p>
……</p>
长沙整军,使湘军缩减至四千余人。而两个月的休整补充,又扩至万人以上。</p>
是年六月中旬,曾国藩率湘军北上,与太平军在岳州、城陵矶大战月余,将太平军全部赶出湖南。</p>
随即又水陆并进,连战皆捷,于八月二十三(10月14日)攻克了被太平军的武昌。</p>
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咸丰惊呆了。</p>
自太平军突围永安城之后,咸丰已经习惯了失败。各级官员谎报的胜仗,他早有觉察,只不过是军情紧急,无法一一查明而已。</p>
八月三十(10月20日)等收到署理湖广总督用日行八百里的当时最快速度送来红旗捷报,称闻湘军已克复武昌,他一时还不敢相信,旨命详细奏复。</p>
整整六天之后,曾国藩的奏折递到了北京,这天大的喜讯使咸丰激动了,朱批道:</p>
“览奏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朕惟兢业自恃,叩天速赦民劫也。”</p>
功绩卓著,立颁赏赉,这一点咸丰是从不含糊的,他当日授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p>
……</p>
大清·光绪时期</p>
“多亏了咸丰皇帝加了署理二字。”</p>
慈禧想着湘军势力,心中对咸丰的先见之明深怀感激。</p>
“如此才留下了余地啊。”</p>
光绪则觉得慈禧想得太多。</p>
“署理为暂时代理之意。以毅勇侯的功绩,咸丰帝当时并非不肯实授此职,只是圣恩不可一日施尽,若再立功绩,又加之何恩典?”</p>
“二是毅勇侯以孝道自榜,出山时为显示其孝道,宣称守制期间不受议叙,咸丰帝仍授其三品顶戴,他都上奏推辞。”</p>
“若真实授,他必固辞不就,反为不美。”</p>
“且守制期间任署理之官也是旗人的规矩,不妨效之。”</p>
慈禧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p>
没言语。</p>
光绪没得到回应,脸一下子就红了,别过脸也不说话了。</p>
……</p>
天幕上。</p>
暖阁内。</p>
咸丰看着手里的捷报,爱不释手。</p>
大笑着对眼前几名红顶子大臣道:</p>
“朕真是没想到啊!”</p>
“曾国藩这一书生,竟能建如此奇功!”</p>
“哈哈哈哈哈!”</p>
“朕高兴!高兴啊!”</p>
一名大臣看了看同僚,上前一步拱手道:</p>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一匹夫耳。”</p>
“匹夫居民间,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p>
“恐非国家之福。”</p>
“陛下,不见魏武帝灭黄巾之事乎。”</p>
咸丰帝的笑意僵在脸上。</p>
……</p>
九月十三(11月2日)咸丰帝收回成命,改曾国藩为兵部侍郎衔,专办军务,不再署理湖北巡抚了。</p>
同时,命令曾国藩率军沿长江东下,进攻江西。</p>
……</p>
{最讨厌这种人了,轻飘飘一句话就可能置人于死地。}</p>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内斗。}</p>
{官场险恶,有功必使绊。}</p>
这句话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大忠之言啊。}</p>
……</p>
大隋。</p>
杨坚看着咸丰瞬变的脸色,只觉得好笑又可悲,且带了几分感同身受。</p>
“这股猜忌,完全是切中要害啊。”</p>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历来的传统是以汉人办事,以满人掌权。</p>
曾国藩是个汉人。</p>
曾国藩所带的部队,实质上又是私家军队,除了曾国藩谁也指挥不动。</p>
兵为国有成了兵为将有。</p>
还不知他手下的将士们,心中除了曾大帅外,还有没有大清。</p>
更别说还有抗旨在前。</p>
除了某些功上加功,封无可封的皇帝,没人会不忌惮这种大臣。</p>
最后的结论就一定是此人不能不防。</p>
“你也许没那个心。”</p>
“但你有那个能力。”</p>
……</p>
大唐。</p>
某位天策上将感慨着清朝的束手束脚。</p>
“咸丰啊……在他那个位置上,皇帝猜忌将领自古以来都不稀奇,更何况他这里还有民族因素。”</p>
魏征瞥了一眼天幕里的咸丰,摇头道:</p>
“清朝皇帝对此都是很敏感的,满汉问题始终令人介怀。”</p>
“但康雍干时期天下禁锢太平。”</p>
“事情影响不大。”</p>
“嘉道之后,外力袭来,此时抱残守缺无疑是浮木渡海。”</p>
“咸丰是吃尽了时代黑利。”</p>
“历史上又能有多少真正雄才伟略之人,不是所有人都是横空出世的陛下。”</p>
“这个局势,怎么救都是饮鸩止渴了。”</p>
……</p>
咸丰对曾国藩的态度转变,最终倒霉的当然是他自己。</p>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湘军夺取湖北后应全力经营之,成为可靠的后方基地,稳扎稳打,逐渐向东进攻。</p>
但咸丰让湘军立即全军前出江西,一方面是急于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是对湘军又利用又限制的策略,不使其在湖北坐大,使在江西、安徽的拼战中消耗实力,最后由江南、江北大营的清朝国家军队坐收其功。</p>
十一月十四日(1855年1月2日)湘军水陆东进,迅速开抵九江城下,发起攻城。</p>
九江的围攻,历大小百余战,终不能克复,而湘军的水师却被石达开在湖口被切成两半,丧失作战能力。</p>
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太平军发起奇袭,直取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乘小船狼狈逃入陆营,复欲寻死,被左右救出,后率师转至南昌。</p>
从此太平军则开始全面反攻。</p>
二月十七日(4月3日),太平军三克武昌。</p>
而咸丰则在军情大变的情况下,又开始了玩祖穿微操,一会儿让曾部回救湖北,一会儿要湘军速克九江,直取天京。</p>
但就是这一年,北伐的太平军,为清将僧格林沁所破,全军覆没。</p>
一场引发太平天国诸王内讧的导火索点燃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