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太平天国的余烬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9章 太平天国的余烬,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太平天国的余烬
大唐·高宗时期</p>
李治觉得同治两字真是太妙了。</p>
“可比那天圣、明道的年号妙多了。”</p>
长孙无忌也如此觉得。</p>
因为这两个字的妙处只可意会,各有各的解释。</p>
在太后看,是两宫同治。</p>
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p>
在民间看,是上下一心。</p>
同臻郅治,足以号召人心。</p>
“这朝廷里还是有高人的。”</p>
一个年号,怎么解释都行。</p>
……</p>
同治元年之后,两宫太后名义上是垂帘听政,实际上把一切都交给了奕訢。</p>
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主持军机处,操控一切政务,“所承之旨,即军机之旨。所书之谕,即军机之谕。”</p>
而军机处的廷寄格式也发生了改变。</p>
军机处所发廷寄,开首语书写“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字样,突出了奕訢的政治地位。</p>
此时,两宫将大政都托付给了奕訢。慈禧也“小心谨慎,不便明揽大权。但事事留心,以得政治学术之经验”。</p>
而奕訢控制了内府、外廷、宗室,其权力之大,为清代前所未有。</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缓缓闭上眼睛。</p>
他让亲王不得入军机处,就是为了保证皇权不入他人手。</p>
“朕算到了一切。”</p>
偏偏没算到还会有这个情况。</p>
……</p>
天幕上。</p>
奕訢端坐在军机处大堂,案上的奏折堆得像一座小山。</p>
他顺手取过一封,见是浙江巡抚的加急奏报。</p>
“太平军……”</p>
奕訢看着折子,又翻到折子最后的留白处。</p>
上有两宫太后的朱批:</p>
『议政王办』</p>
奕訢合上折子,嘴角微翘。</p>
……</p>
军事成绩:定太平天国。</p>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朝中无将的局面。</p>
洪秀全吸取教训,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p>
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清军江北大营。</p>
11月,李秀成挥师西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数千精锐,太平军收复皖北、皖南和赣北许多失地,解除了清军的军事封锁。</p>
1862年,陈玉成在河南寿州被地方团练诈降诱捕,不久后被杀。</p>
就在陈玉成兵败之时,李秀成率军大举进攻上海,李鸿章率淮军增援。</p>
……</p>
天幕上。</p>
一名体型消瘦,双目精光熠熠的大臣看着点将台下的兵将。</p>
一杆黄面大旗立于身后。</p>
『李』</p>
……</p>
李鸿章是著安徽文人李文安之子。</p>
李文安曾是曾国藩的进士“同年”。李鸿章考中举人后,便被父亲送到北京,师从曾国藩。</p>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是随父亲返回家乡办理团练,接着成了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随后不久,他便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p>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曾国藩帮助下,李鸿章对安徽团练武装进行扩充和整编,按照湘军的编制由七万名训练有素、饷银优厚的团勇组建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另一支武装。</p>
……</p>
{淮军其实跟湘军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啊,基本从湘军到果军,风格理念一脉相承。}</p>
{比如,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强。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p>
{收复南京以后,曾国藩自己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p>
{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p>
{某次,曾国荃回家乡去招兵,把原有的部队交曾国藩暂时管带,这些部队就不守规矩。曾国藩没有法子,只好催国荃赶快回营。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p>
{而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p>
{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源头,就是治军的旧法根本是有毛病的。}</p>
……</p>
大秦。</p>
嬴政看着天幕里文字。</p>
“袁世凯……”</p>
“北洋军……”</p>
刘邦揣着袖子,摇头道:</p>
“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啊。”</p>
“到头来还是这条老路。”</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前面说法是认同的,但是结论我不赞同。”</p>
霍去病扶膝正色道:</p>
“军队后期的弊病并非旧法练兵的弊端,而是事情发展下必然抉择的一种。”</p>
“新生事物总是充满活力的,但会随着岁月增长而暮气显露。”</p>
“他说湘军迟暮,淮军初创,这是时期不同而已。”</p>
刘彻倚着软枕,看着霍去病。</p>
这套思维……确实,孙子与老子有不谋而合之处。</p>
“事物有两面性,军队本就是服从上级为天职。”</p>
霍去病竖起一根手指,侃侃而谈:</p>
“只服从自己将领的没什么不好,相反,将领跟部下关系不牢固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p>
“宋朝军队制度导致的战斗力低下,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p>
“所以是要战斗力,还是要防止割据,就要看当时的取舍了。”</p>
……</p>
大清·康熙时期</p>
捻着玉扳指,康熙发现自己比预想的要冷静。</p>
毕竟,在湘军一出之时,基本走势也就明了了。</p>
又有大清灭亡的前提所在。</p>
康熙觉得自己还挺能接受。</p>
至于洋人……</p>
“洋人并非我等心腹大患。”</p>
胤禛如此道:</p>
“其逞一时之威,无非是不知国情而已。”</p>
“因不知而无备。”</p>
“今派人走洋,探得虚实,不耻下问,结我大清物宝天华,所谓联军无非笑谈。”</p>
“其根本在于,体制不改一切还是会回到原点。”</p>
胤禛看着康熙,指出历代最大的问题。</p>
“人治,总有懈怠之时。”</p>
“官气,无有断尽之日。”</p>
“如何能保证乱不内生?”</p>
康熙点了点头,又看向这个未来干出一份天大事业的儿子,正色道:</p>
“那你是怎么想的?”</p>
胤禛舔了舔因干渴而开裂的嘴唇。</p>
“不能囿于土地。”</p>
“土地总有用完的一天,兼并没有消失的一天。”</p>
“要另谋出路,而那条路……”</p>
胤禛抬头对上康熙微沉的双目。</p>
“宋朝曾走过。”</p>
……</p>
大清·光绪时期</p>
“袁世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