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还好早死的皇帝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95章 还好早死的皇帝,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还好早死的皇帝
后世影响:同治时期最大的影响……就是同治早死。</p>
……</p>
大清·雍正时期</p>
雍正都看乐了。</p>
“就大清现在这副模样。你活成梁武帝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啊!”</p>
“你能解决吗?”</p>
弘历悄悄偏过头。</p>
他的办法也是要倚靠家底的。</p>
你别说他了,没有文景之治做底子,汉武帝也不能硬着头皮去干匈奴啊。</p>
“大明没钱,大清有钱却赔给外人。”</p>
雍正讥讽着:</p>
“合着,咱们是大宋啊。”</p>
……</p>
大清·光绪时期</p>
光绪十分确定这就是在内涵旁边这老家伙。</p>
虽然对于未来时还不甚清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p>
这老家伙一定是做了许多事让人不满。</p>
而朕自己……</p>
不是亲子,终是傀儡罢了。</p>
……</p>
众所周知,同治的含义是指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共同辅政。</p>
同时也放弃了咸丰时以高压整肃官员集团的路线,要与内外满汉群臣共治天下,要“你好我好大家好”</p>
然而,随着同治皇帝载淳年岁渐长并于1873年正式亲政,群臣们发现皇帝其实并不喜欢“同治”这个词,也不喜欢与两宫太后、恭亲王和官员集团共治天下。</p>
……</p>
大明。</p>
“你这不废话吗……”</p>
朱元璋夹了一筷子面条,唏哩呼噜的嗦进嘴里,含糊道:</p>
“你们是想着同治共治了。”</p>
“皇帝想的可是同于顺治,要重新创顺治天下一统的局面。”</p>
“都干纲独断了还要跟你们共治,那皇权不白独断了吗!”</p>
朱标皱着眉道:</p>
“但此时干纲独断恐怕并非好事。”</p>
朱元璋看着好大儿,耐心道:</p>
“这跟现实现状无关,当皇帝的一定是要先抓权。”</p>
“自古以来失权之帝的下场有几个好的?”</p>
“皇帝不抓权,权力就会蔓延下放,最后倒霉的还是皇帝。”</p>
朱标依然锁眉不展。</p>
他爹说的有道理吗?</p>
当然有道理,历史上皇帝都是这么干的。</p>
但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了。</p>
从秦汉到明,所有问题都大差不差,所以可以套用一个模子来解决。</p>
但清朝的问题与过往的一切问题都不一样。</p>
再硬套模子……绝对是行不通的。</p>
朱标明白有问题,但却想不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p>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啊。</p>
……</p>
“庚申之变”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p>
同治年间,太平军、捻军俱被镇压,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也因总理衙门奉行条约外交而有所缓和,虽最高决策层仍时常因天津教案等突发事件而忧惧“庚申之变”重现,但在一般官员和普通士人眼中,清朝已是一派“中兴气象”。</p>
而与“中兴”的舆论大体同步,朝堂上也出现了重修圆明园的主张。</p>
年轻的同治皇帝似乎也觉得中兴之期已至。</p>
1873年亲政后,他便将重修圆明园的计划提上了日程。</p>
10月,同治以给两宫太后修筑颐养天年之所为由,颁布上谕重修圆明园。</p>
帝师李鸿藻一再谏阻,说这是“以有用之财,置无用之地”。</p>
于是同治在11月17日再发上谕,说自己只是“择要重修”,并不是要全盘恢复圆明园的旧观,目的只是向两宫太后尽孝,且希望“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p>
而所谓“择要重修”只是好听之词,实际涉及建筑多达三千余间。</p>
……</p>
大汉·武帝时期</p>
“用修园子的这份孝心,希图换取慈禧的实质性全退。”</p>
刘彻把玩着手里的酒爵,似笑非笑道:</p>
“若是换个时节,朕会说一句学的不错,手段尚可。”</p>
“立了自己孝顺的形象,强化了慈禧的欢心,更把慈禧支开权力中枢。”</p>
“但到了此时,啧啧……只能图留一句刚愎自用。”</p>
霍去病都能看出来这是纯粹的不合时宜。</p>
“大战之后必有凶年。”</p>
“不如把这些钱施于百姓呢。”</p>
刘彻轻哼一声。</p>
“一百两能有一两到百姓手里,那都是他们祖宗显灵了。”</p>
“一文都到不了。”</p>
……</p>
皇帝的一意孤行,引来陕西道监察御史沈淮的反对。沈上奏说,国库空虚,水旱灾害频发,军务也尚有许多待办之事,此时绝非修圆明园的时机。</p>
同治读到奏折后“震怒,立召见,谕以大孝养志之义”。</p>
为示圆明园必修的决心,同治帝于沈淮上奏的次日又下了一道谕旨,说现在国库确实空虚,水旱灾害确实频发,军务确实还有许多该办之事,自己也是个“躬行节俭”之人,绝不肯大兴土木增加天下负担。</p>
但两宫太后“亲裁大政十有余年”,现在要退下去,如果没有一个颐养天年的所在,“朕心实为悚仄”,心中是有恐惧与愧疚的。</p>
所以圆明园还是得修,但“不得过于华靡”</p>
这道谕旨,在五天之后引来了福建道监察御史游百川的反对。同治帝大怒,又将游百川召来诘责。与沈淮不擅言辞不同,游百川面对皇帝的斥责仍能侃侃而谈,“廷诤谔谔数百言,声震殿瓦”。</p>
怒意难消的同治再次拟旨,痛斥游百川不能体察自己对两宫太后的孝心,实在是可恨至极。</p>
1874年3月,在同治的一意孤行下,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内务府行文湖广四川等南方省份,要他们采办大型木材三千件运往京城使用。</p>
……</p>
大唐。</p>
“他们真的不明白同治皇帝的意思吗?”</p>
李世民对李承干提问道。</p>
李承干坐在李世民与群臣中间的位置,一阵头皮发麻。</p>
“他们当然明白,但此时朝中势力都掌握在两宫太后与亲王手里。”</p>
“国家也有了‘中兴’之名,此时皇帝想要夺权,群臣心中自然忐忑不安。”</p>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p>
贞观众臣对于这话没什么想法。</p>
只要太子不乱来,他们就是太子最忠实的班底。</p>
而太子还会不会乱来?</p>
在经过大唐盘点后太子还能坐在这里,这就已经说明一切了。……</p>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圆明园重修已成定局的时候,却发生了“李光昭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