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对症下药
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章 对症下药,异地主人可以下达的100个任务小圈,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风热咳嗽呢,” 她话锋一转,“则需要用金银花、连翘等辛凉解表的药物来清除热毒。金银花如同山间清泉,清凉而灵动,能迅速扑灭体内的热邪之火,还能疏散风热之邪;连翘恰似一把锐利的宝剑,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擅长消肿散结,对于因热邪导致的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讲解更加形象。
“但要是将这两类药物用反了,” 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眉头微微皱起,“风寒咳嗽用了寒凉的药物,寒邪会更加深入。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本就需要温暖来驱散寒意,却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身体会愈发寒冷,寒邪会趁机在体内扎根,让病情变得更加棘手。风热咳嗽用了温热的药物,热毒会更加炽盛。这就如同给熊熊燃烧的火焰添柴加薪,火势会愈发凶猛,热邪在体内肆意妄为,导致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加剧,病情自然雪上加霜。”
苏瑶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眼神中流露出对中医智慧的赞叹:“中医的智慧,不仅在于药物的选择,更在于对病因的准确把握。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望诊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从这些外在表现窥探身体内部的奥秘。比如,面色潮红多提示体内有热,舌苔白腻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痰湿。闻诊也不容小觑,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闻其口气、体味,都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咳嗽声重浊,多为痰湿阻肺;口气酸腐,可能是食积内停。问诊则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饮食起居、二便情况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对于准确辨证至关重要。切诊,也就是切脉,更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感受脉象的变化,能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只有将这四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强调‘对症下药’,而不是‘见症用药’。只有找准了病因这个‘症’,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她微微前倾身子,眼神专注且诚恳,继续解释道:“你看,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精妙的系统,每一种病症背后,可能潜藏着多种不同的病因。就拿常见的头痛来说,有可能是外感风寒,头部受了冷风侵袭,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也有可能是体内肝火过旺,上扰清窍引发的;还有可能是长期劳累,气血亏虚,脑窍失养造成的。这些不同病因引发的头痛,症状或许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却大相径庭。要是不管不顾,随便吃点止痛药,说不定不仅无法缓解疼痛,还会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比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通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此时,治疗应以辛温解表、散寒止痛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白芷、羌活等。这些药物能够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缓解头痛。”
她顿了顿,“而肝火过旺引起的头痛,则多伴有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此时,治疗应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菊花、夏枯草、钩藤等。这些药物能够清肝泻火,平抑肝阳,缓解头痛。“至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头痛,则多伴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此时,治疗应以补气养血、益脑安神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当归、熟地黄等。这些药物能够补气养血,益脑安神,缓解头痛。你看,同样是头痛,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若是外感风寒用了清肝泻火的药物,或者肝火过旺用了补气养血的药物,不仅无法缓解头痛,反而会加重病情。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而不是‘见症用药’。”
苏瑶的声音轻柔而坚定,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将崔婉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奥秘的世界。“中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能够透过表象,深入探究病因,然后运用各种药物的特性,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治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苏瑶微微前倾身子,神色认真且专注,接着缓缓说道:“所以啊,在健康这件事上,要是你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症状感到迷茫,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那么,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你可别小瞧了那些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他们每一个人,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