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明律令
兰兰66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章 大明律令,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兰兰666,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是这儿的桌椅极低,课堂要求端坐,这让他浑身不适,尤其是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朱慈烺。
而且,他对诵读四书五经提不起兴趣。
大明以儒学为尊,但儒学却无力挽救大明。
朱慈烺挂念太原,担心王二把精炼煤研究到哪一步了。
他们是否造出了更先进的火铳和火炮?
回太原的路上,朱慈烺便意识到,短期内他恐怕无法离开。
因此嘱咐王二,缺钱找人借,所有资源都应转化为武器。
太原府兵的训练不能中断,他们是天雄军的预备役。
天雄军本身也要持续操练,休假期满后必须保持备战状态。
唯有如此,在皇太极攻陷京城时,他们方能有所作为。
正当朱慈烺沉思之际,孔博士步入教室。
孔博士年过半百,是个老者。
他在国子监任职,官阶八品。
职位不高,却因职责特殊,地位颇高。
除了皇帝,他对谁都不假辞色。
许多官员都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这里来,希望他们能有所收获。当然,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把朱慈烺送了过来。
孔博士依旧拿着一堆书籍,朱慈烺一看那些书名就头疼。
这并非因为那些书有多难,而是因为在六岁时,他已经将这些书翻阅过多次。
这也是之前亡国从未将朱慈烺送来此处的原因。
如今将朱慈烺安排在此,并非是为了让他认真读书,大概率是想让他反思反思。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庸》这本书……”
依旧是四书五经,每日除了这些经典,便是《大明律令》与《御制大诰》,至于承诺的骑射之术却不见踪影。
“太子殿下,何谓中庸之道?”
这个小班原本就不多的人数,大部分还是皇室宗亲,而朱慈烺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只要他稍有懈怠,便会立刻被人察觉。
孔博士并未顾及朱慈烺的身份,直接提出问题。
“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不是出自《论语》吗?”
才刚提到《中庸》,转眼又跳到《论语》去了?
这位孔博士怕是有什么隐疾。
“殿下天资聪颖,既然如此聪明,更应专心致志,为何心不在焉?”
孔博士手握戒尺,走近朱慈烺身旁,准备好好管教一下这个一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储君。
动手是不可能的,毕竟身份摆在那里。
但教训却是毫无阻碍的。
在国子监,只要身份不是学员,就可以随意训斥学员,学员还不敢反驳。
一旦反驳,便是目无师长!
孔博士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计划借由话题步步深入,教育朱慈烺。
可朱慈烺却说:“我并未走神,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孔博士的好奇心被勾起。
“我在思索,为何我们始终只学习儒家思想,而不接触其他学派呢?”
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孔博士惊讶地盯着朱慈烺,仿佛面对的是个异类。
若朱慈烺是普通学生,孔博士恐怕早已动粗。
然而眼前之人是朱慈烺,当今大明的太子,他不敢造次。
这一刻,他竟不知该说什么,涨得满脸通红。
朱慈烺瞧见孔博士这般模样,疑惑地开口:“孔博士,您怎么了?”
“殿下!您这是怎生了?”
“我?只是问了个问题,便成了这般?”
朱慈烺一脸无辜。
“殿下怎能问出这样的话?儒家乃我辈根基,岂容置喙!”
孔博士真动怒了,一辈子钻研学问,容不得他人非议他的研究。
不仅是孔博士,即便旁人听到这话,怕也不会给朱慈烺好脸色,便是太子身份也一样。
“根基?儒学能让百姓吃饱饭吗?”
“殿下莫要胡言乱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了儒学,如何能平天下?”
“我们是凭儒学平定天下吗?还有孔博士,您觉得如今天下安宁吗?”
朱慈烺又一次发问。
孔博士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噎得说不出话来。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探究事理以得智慧,可为何我见到的都是些死记硬背、固守成规、盲目维护儒学的迂腐之人?”
噗嗤!
一口鲜血自孔博士口中喷涌而出。
他指着朱慈烺,想说什么,却涨红了脸,终究没能说出来。
朱慈烺略显厌弃地瞥了眼孔博士,内心却有些歉意。
他就是故意与对方争辩的,然后……离开国子监。
这个地方实在乏味得很。
太子把孔博士气得吐血的事很快传开。
没多久,国子监祭酒便出现在朱慈烺面前。
祭酒是国子监的最亡国职。
孔博士已被带去医治,但这儿还有很多学生。
他们目睹了方才那幕,祭酒找来户部某官员之子询问究竟。
此人较为老实,将事情原原本本讲了出来。
听着听着,祭酒眉头愈皱愈紧。
听完后,祭酒望向太子。
换作寻常人,只要流露出轻视儒学之意,祭酒便会将其驱逐出校。
可眼前的是太子,不是别人。
“殿下,为何如此妄言?”
朱慈烺掏了掏耳朵,他注意到无论是先前的那位博士,还是眼前的这位祭酒,都是一些死板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