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刍荛十论》 总序
久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2章 《刍荛十论》 总序,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久缓,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马车驶入建康城朱雀门,青石板路两侧的官署建筑规制让辛弃疾心惊。
路过尚书台时,他瞥见墙垣上张贴的榜文,朱砂大字写着 “元嘉二十八年春三月,诏求贤良”,日期赫然与他记忆中刘义隆第二次北伐与第三次北伐之间的时间吻合。
“先生,到了。” 马车停在宫城承明门外,苍头递过一卷竹简,“这是您准备的策论,陛下今日临轩策问,就等先生了。”
辛弃疾展开竹简,指尖触到光滑的竹面,上面竟已写就数千言,墨迹清劲,正是他青年时所作《美芹十论》的体例,策论的名称却变成了《刍荛十论》,处处贴合着南朝刘宋的国情。
首篇《审势》便直指时弊:“今大宋虽据江南,然关河失陷,豪强兼并,民力凋敝,非痛加改革,无以图存。昔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两次北伐失利,非兵不利,战不善,实在于谋国不臧,调度乖方。。。”
辛弃疾心中剧震,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身上的朝服 —— 那是一身建威参军的官袍,随苍头步入含章殿。
殿内庄严肃穆,宋文帝刘义隆斜倚龙榻,面色虽有病容,目光却锐利如鹰。
阶下群臣分列,辛弃疾瞥见几位熟悉的名字:尚书令何尚之、大将军沈庆之、御史中丞袁淑等人,还有那位日后因忌讳其谋反而伏诛的彭城王刘义康,此刻复以司徒身份侍立。
“下臣辛弃疾,参见陛下。” 辛弃疾按古礼跪拜,声音洪亮。
刘义隆抬手:“朕闻卿素有奇才,且将所携策论呈上来。”
内侍将竹简呈上,刘义隆展开阅读,起初尚是漫不经心,读到《审势》篇论及 “北伐需先固根本,以农事为急” 时,眼神陡然一亮。
待看到《察情》篇分析北魏虚实,《措置》篇提出 “屯田积谷,修治武备,合荆、扬之力,分道并进” 时,竟忍不住拍案而起:“此论甚善!比之当年檀道济的《北伐方略》,更为周详!”
遂吩咐内侍于大殿朗读。
“刍荛十论 总序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