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0章 偏殿议屯田,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久缓,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含章殿偏殿的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驱散了春寒。

宋文帝刘义隆斜倚在铺着狐裘的软榻上,面前的矮几上摆着辛弃疾的《刍荛十论》,其中 “屯田” 篇被朱砂重重圈注。

文帝捏着一枚青玉镇纸,指腹摩挲着上面的谷纹,目光落在阶下肃立的辛弃疾身上。

“辛爱卿,你说江淮屯田,可岁收十万石?” 文帝的声音带着疑虑,“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我军在滑台一带也曾尝试屯田,结果颗粒无收,反被魏军焚毁。”

辛弃疾上前一步,戎装未卸的甲叶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陛下,昔年屯田失败,非策之过,乃行之不力。”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羊皮地图,铺展在矮几上。

“臣已查明,当年滑台屯田处地势低洼,恰逢黄河决堤,此乃天灾;而守将贪墨种子,役使兵卒如农奴,此乃人祸。”

地图上用朱笔勾勒出江淮流域的河渠走向,密密麻麻标着屯田点。

文帝俯身细看,见每个屯田点旁都注有 “高岗”、“近水”、“避风口” 等字样,不禁颔首:“爱卿考虑周全。只是这十万石之数,是否过于乐观?”

“陛下,臣敢以人头担保!”

辛弃疾的声音陡然拔高,“臣在江北时,曾于楚州试种改良稻种,每亩可收三石。江淮之地水土更胜楚州,若推行代田法,配合水车灌溉,岁收十万石绝非虚言。”

他指向地图上的 “芍陂” 标记,“此处乃春秋楚相孙叔敖所修,若疏浚渠道,可灌溉良田万顷。”

话音未落,偏殿的门帘被掀开,左仆射王弘与御史中丞袁淑联袂而入。

王弘捧着一叠账册,眉头紧锁:“陛下,臣刚从太府寺查账归来,国库存粮仅够三月之需,若推行屯田,需先拨种子万石,农具千件,此非小数目。”

袁淑摇着麈尾,紫袍上的云纹在烛光下浮动:“王仆射所言极是。辛大人只知屯田之利,却不知启动之难。如今青、徐二州流民尚未归业,若强征劳力屯田,恐生民变。”

说到此处,袁淑顿了顿,目光扫过辛弃疾腰间的斩马刀,“何况大人初来乍到,便要调动如此多物资,不怕遭人非议?”

辛弃疾冷笑一声,转向袁淑:“袁中丞可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所求种子农具,并非凭空索取。‘屯田’篇中已写明:‘可先将官营牧场改作屯田,利用现有牲畜车辆运输;至于劳力,可招募流民,以工代赈,既解决其生计,又免强征之弊。’”

“以工代赈?” 文帝的眼睛一亮,“此策甚好。去年冬日,朕曾命开仓放粮,然流民聚于城下,易生事端。若能将他们迁往屯田,倒是两全其美。”

“陛下圣明!” 辛弃疾立刻接话,“臣还拟了《流民安置条陈》,凡入屯者,每户分田十亩,免三年赋税;能开垦荒地者,额外赏赐。如此一来,流民有了恒产,必肯出力。”

王弘捋着胡须,账册在手中簌簌作响:“话虽如此,然农具从何而来?如今武库中的兵器尚且锈钝,哪有多余铁器造犁?”

“这个不难。” 辛弃疾指向地图上的 “冶山” 标记,“此处有铁矿,臣已遣人查探,可设官营铁坊,招募铁匠,一面打造农具,一面改良兵器。臣在江北时,曾见北魏的铁骑虽猛,却怕锋利的斩马刀。若能批量铸造,必能克制胡骑。”

袁淑突然嗤笑出声:“辛大人好大的口气!冶山铁矿乃国之重宝,岂容随意开采?再说打造兵器,需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如今国库空虚,如何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破产后,包养的校花总裁盯上我!

草莓没烦恼

全民转职:我锻造了千万神器!

相思醉红颜

综影:靠山祁同伟,驯服小野猫

扳直了脊梁

手搓弓弩养娇妻,竟要我黄袍加身

超人不会飞

霍格沃茨:这泥巴种比我血还纯?

圆滚滚的团团

星际之恋:从离星到地球

秀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