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章 稻浪北涌,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御柒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贞观四年正月,岭南道进贡的十车稻种运抵长安时,李承乾发现押运官神色异常。他掀开苫布,只见本该金黄的稻谷上布满霉斑,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
\"沿途可曾遇雨?\"李承乾拈起几粒霉变的稻种问道。
押运官跪地颤抖:\"过长江后连晴七日,只在潼关遇过晨露...\"
太医署的孙守真剖开稻壳,突然\"咦\"了一声。他用银针挑出些许黑色粉末:\"这不是寻常霉变,倒像是人为掺了明矾和醋糟的混合物。\"
李承乾眼神骤冷。这种手法他前世在农科院见过——分明是要让种子在短期内迅速腐败!他立即命人彻查运输记录,发现稻种在荆州换船时,曾被某位\"崔观察\"请去验看过。
\"荆州刺史崔元礼,\"长孙冲低声道,\"博陵崔氏旁支。\"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老农周德旺提出个大胆想法:\"老汉年轻时见过,岭南稻种壳厚,或许内里还有生机...\"
李承乾当即决定冒险一试。他们在皇庄辟出半亩暖炕,用温水浸泡霉稻三日,再混入草木灰搅拌。第七日清晨,竟真有零星嫩芽破壳而出!
\"快看这芽势!\"周老汉激动得胡须直颤,\"比咱关中的稻种壮实多了!\"
李承乾却盯着那些未发芽的稻种出神。他突然取来《齐民要术》,翻到\"水稻篇\"指着一行小字:\"岭南稻喜暖,播种前需曝晒三日。\"
\"我们都被误导了。\"他冷笑道,\"有人故意让稻种受潮发霉,就是怕我们看出这批稻种根本不适合直接播种!\"
二月初的大朝会上,一场关于\"是否推广岭南稻\"的辩论激烈展开。
\"《周礼》有云:'种谷必因地利'。\"王珪捧着笏板出列,\"强行推广南稻,违背祖宗之法!\"
李承乾不慌不忙命人抬上两个陶瓮。一个装着关中常见的粳米,另一个是岭南稻米煮成的饭食。
\"请诸公品尝。\"太子亲手为大臣们盛饭,\"这岭南稻虽粒型细长,但亩产比北方稻高出两成。\"
当反对派还在咀嚼时,他又展示了几株稻苗:\"这是经三次驯化的新种。保留了南方稻的产量,又能耐关中春寒。\"
崔敦礼突然发难:\"听闻太子为育种,竟动用将作监打造'暖房',耗费炭薪逾万斤!\"
\"比起五姓七望冬日赏梅的温室,\"李承乾微笑反击,\"本宫这暖房还省了七成炭火呢。\"
三月播种季,李承乾亲自在昆明池畔主持\"御田插秧\"。正当他赤脚踩进水田时,岸边突然传来惊呼——几条翻着白肚的死鱼正顺着灌渠漂来!
\"水里有毒!\"孙守真用银簪试水后惊呼。紧急排查发现,上游有人向渠中倾倒捣碎的乌头汁液。
更蹊跷的是,同日在终南山\"代耕帮\"的秘密粮仓外,也发现了相同的毒鱼。领头的独臂老兵张忠盯着鱼鳃上的紫色痕迹,突然想起武德七年征讨刘黑闼时,曾在崔氏庄园见过这种毒草...
面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李承乾决定兵行险着。他公开宣布育种失败,暗地里却将稻种分成三路:一路由老兵护送走蜀道入汉中;一路借漕运混入盐包发往山东;最后一路最精良的种子,竟藏在太医署的药囊里运往洛阳。
\"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对不解的长孙冲解释,\"我们真正要推广的不是岭南原种,而是与本地稻杂交的新品种。\"
四月春深时,三个试验点相继传来捷报。最成功的汉中试验田里,新稻株比传统品种高出半尺,穗头沉甸甸地弯成优美的弧线。
就当稻改初见成效时,长安市面突然流传起一种说法:吃岭南稻会得\"脚气病\"(注:唐代对维生素b1缺乏症的称呼)。更诡异的是,确实有部分试种区的农民出现下肢浮肿症状。
李承乾亲自查访病患,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把新稻碾得过于精白,而且只吃稻米不吃杂粮。
\"问题不在稻子本身。\"他召集太医署众人,\"《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需得编写《稻麦混食法》...\"
就在他伏案编写食疗方子时,窗外突然飞入一支弩箭,将绢布钉在案几上。箭杆上缠着的纸条墨迹淋漓:\"北稻南移,天理不容!\"
弩箭钉入案几的刹那,李承乾本能地侧身翻滚。箭尾仍在颤动,第二支箭已破窗而入,深深扎进他方才坐着的蒲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