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东海扬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御柒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贞观十三年春,登州港海风猎猎。

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观海台上,望着港口内整齐列阵的数百艘战船。这是大唐水师的全部家当,其中二十艘新造的五牙大舰尤为壮观,每艘可载士卒八百,堪称当世无敌。

\"殿下,刘仁轨将军到了。\"杜荷轻声禀报。

李承乾转身,只见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将领大步走来,正是去年大败倭国水师的刘仁轨。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刘仁轨抱拳行礼,甲胄铿锵作响。

\"刘将军不必多礼。\"李承乾虚扶一把,\"新式战船操练得如何了?\"

\"回殿下,五牙大舰已能熟练编队作战。\"刘仁轨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若倭国再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自高句丽平定后,父亲便将目光投向了东海。这个庞大的帝国不再满足于陆地上的扩张,开始将触角伸向蔚蓝的海洋。

\"倭国使者可有新消息?\"

刘仁轨面露不屑:\"上月又派使团来请罪,还带了几个所谓的'遣唐使',说要学习大唐文化。依末将看,不过是缓兵之计。\"

正说着,一名水师将领匆匆跑来:\"殿下!将军!倭国船队出现在东南海域,约有三十余艘!\"

李承乾与刘仁轨对视一眼,同时皱眉。倭国这是要干什么?

\"传令全军戒备,但不要轻举妄动。\"李承乾沉声道,\"先派快船查探虚实。\"

两个时辰后,探船带回惊人消息:那并非倭国战船,而是满载贡品的使团!为首的正是去年被吓破胆的犬上三田耜,他声称带来了倭国国王的亲笔降表!

\"降表?\"李承乾将信将疑,\"带他来见孤。\"

犬上三田耜比去年更加谦卑,一见面就五体投地:\"太子殿下千秋!小国特来献上降表,永世称臣!\"

李承乾接过那卷做工精美的降表,展开一看,内容无非是倭国愿为藩属,岁岁朝贡之类的套话。但落款处不仅盖有倭国王印,还有十几位大臣的联名签字。

\"你家国王为何突然如此恭顺?\"李承乾单刀直入。

犬上三田耜额头冒汗:\"回殿下,我王听闻天朝水师威震东海,又见高句丽负隅顽抗的下场,故而...故而...\"

\"故而畏威怀德?\"李承乾冷笑,\"那质子一事考虑得如何了?\"

\"这...\"犬上三田耜浑身发抖,\"我王幼子年方六岁,体弱多病,恐不堪远行...\"

\"那就是不愿了?\"李承乾声音骤冷。

\"不不不!\"犬上三田耜连连叩首,\"我王愿派亲弟舒明天皇入朝为质!\"

李承乾心头一震。舒明天皇?这不是历史上倭国的重要君主吗?若真能将其扣在大唐...

\"何时启程?\"

\"已在途中,约莫半月可到登州。\"

李承乾略一思索:\"好,孤就等你半月。若届时不见人...\"他故意顿了顿,\"刘将军,你率水师护送倭国使者回国,顺便...拜访一下他们的王城。\"

刘仁轨会意,狞笑道:\"末将定当'好好'拜访!\"

犬上三田耜面如土色,连连保证舒明天皇一定会准时到来。

送走倭使,李承乾立即派人飞马传讯长安,向李世民汇报此事。同时,他下令水师加强操练,以防倭国使诈。

十日后,李世民御驾抵达登州。皇帝此来一是检阅水师,二是亲自接受倭国称臣,彰显天朝威严。

\"承乾,此事你怎么看?\"行宫内,李世民放下倭国降表,若有所思地问。

\"儿臣以为,倭国反复无常,不可轻信。\"李承乾直言不讳,\"即便舒明天皇真来为质,也难保其国内不生变。\"

\"不错。\"李世民点头,\"所以朕决定派你随水师走一趟倭国。\"

李承乾愕然:\"父皇的意思是...\"

\"名义上是护送质子回国,实则是探查倭国虚实。\"李世民目光深邃,\"若其真心归顺,自然以礼相待;若阳奉阴违...\"皇帝没有说下去,但眼中寒光已说明一切。

\"儿臣领旨!\"

三日后,倭国舒明天皇如期而至。此人三十出头,面容清瘦,举止有度,汉语说得相当流利,一见李世民便行三跪九叩大礼,态度恭顺至极。

\"外臣舒明,拜见天可汗!愿永世称臣,岁岁朝贡!\"

李世民坦然受礼,随后设宴款待。宴席上,舒明天皇对中原文化推崇备至,不仅熟读诗书,还能谈论经史,令在场文武啧啧称奇。

\"陛下,此人不简单。\"宴后,李靖低声提醒,\"倭国派如此人物为质,恐有深意。\"

李世民冷笑:\"朕倒要看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

次日,盛大的受降仪式在登州港举行。倭国使团跪伏在地,献上降表、贡品。李世民当众宣布册封倭国王为\"日本国王\",赐金印紫绶。同时下令由太子李承乾率水师护送舒明天皇回国,以示天朝恩威。

仪式结束后,李承乾正在检阅随行船只,忽有侍卫来报:\"殿下,舒明天皇求见。\"

舒明天皇独自一人,神情比昨日更加谦卑:\"太子殿下,外臣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外臣想带几位大唐学者回国,传授中原文化。\"舒明天皇诚恳地说,\"我国僻处东海,教化未开,若能得大唐文明滋养,实乃万民之福。\"

李承乾心中一动。文化输出?这不正是他一直在推动的吗?

\"天皇有此心意,孤自当成全。\"他略一思索,\"不过人数不宜过多,暂定儒生、医师、工匠各两人如何?\"

舒明天皇大喜过望,再三拜谢而去。

\"殿下,此人恐怕别有用心。\"刘仁轨警惕地说,\"倭国向来善于偷师,若学了我大唐的造船、冶铁之术...\"

\"无妨。\"李承乾胸有成竹,\"孤已命人选好了随行人员——儒生教《论语》,不教兵法;医师教诊脉,不教制药;工匠教农具,不教兵器。\"

刘仁轨恍然大悟:\"殿下高明!\"

贞观十三年四月,一支由五十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离开登州,向东驶去。李承乾站在旗舰\"镇海\"号的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潮澎湃。这是他第一次远航,也是大唐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海上远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着调

全家被灭门,八年后王者归来

游龙归海

铠甲勇士俢罗侠

仙灵洞的太上老君

八零:牛马老太重生,这次我当搅家精

爆米花不完

天空破碎

撒哈拉的狂漠黑夜

你一个德鲁伊跑去修仙?

白狐不是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