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农事革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御柒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是李承乾引入的选种育种技术。虽然不懂基因原理,但他知道优选优育能提高产量。与此同时,他还在试验田划出区域,尝试套种豆类和谷物,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改良土壤。

初夏时节,试验田里一片欣欣向荣。新式农具耕作的土地明显更加疏松,作物长势喜人。李世民多次亲临视察,每次都带着更多朝臣前来观摩。

\"诸位爱卿请看。\"李世民指着对比田,\"传统耕作的麦田,亩产约两石;而采用新法的,预计可达三石半!\"

群臣惊叹不已。户部尚书唐俭算了一笔账:\"若全国推广,朝廷岁入可增三百万石!\"

\"不止。\"李承乾补充道,\"新式水碾坊可节省大量人力,这些劳力可以开垦更多荒地。\"

秋收时节,试验田的产量震惊了整个长安——平均亩产三点七石,比传统田地高出八成!李世民龙颜大悦,下诏嘉奖有功人员,并命令加快推广速度。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这日,李承乾正在东宫研究天竺传来的棉花种植技术,杜荷匆匆来报:

\"殿下,不好了!华州发生民乱,数千农民砸毁了农械坊!\"

李承乾大惊:\"怎么回事?\"

原来是一些保守的老农抵制新农具,又有人散布谣言,说新法破坏风水,导致虫害。一些地主担心产量提高会导致粮价下跌,也在暗中推波助澜。

\"备马!本宫亲自去华州!\"李承乾当机立断。

华州城外,愤怒的农民围住了农械坊,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见太子亲临,慌忙迎上前。

\"殿下,这些刁民...\"

\"住口!\"李承乾厉声喝止,\"百姓不明就里,是为官者教化不力!\"

他独自走向人群,抬手示意安静:\"各位父老,本宫李承乾,特来听听大家的顾虑。\"

农民们见太子如此平易近人,情绪稍缓。一个白发老丈壮着胆子说:\"殿下,不是小民不识好歹,只是这铁家伙耕地太深,把阴土都翻上来了,来年必定生虫!\"

李承乾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担心深耕会破坏土壤结构。他耐心解释:\"老丈有所不知,深耕正可以把虫卵翻出晒死。另外...\"他从侍从手中接过一包粉末,\"这是石灰粉,撒在地里可杀虫灭菌。\"

接着,他又详细解释了轮作制如何防止地力耗竭,新式肥料如何改良土壤。农民们将信将疑,但见太子如此诚恳,渐渐平息了怒气。

\"这样吧。\"李承乾提议,\"本宫划出官田百亩,请各位中有经验的老农一起管理。我们用一半新法,一半旧法,来年看收成如何?\"

这个公平的建议得到一致赞同。风波平息后,李承乾又召集华州地主,承诺朝廷会以保护价收购余粮,确保他们利益不受损。

三个月后,当李承乾再次来到华州时,试验田的对比已经非常明显——采用新法的一半郁郁葱葱,传统的一半则相形见绌。曾经带头闹事的老农王老汉跪地谢罪:

\"小民愚昧,险些误了殿下的好事!\"

李承乾扶起老人:\"王翁请起。新事物总要时间证明,本宫理解。\"

这件事后,农事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李承乾又建立了\"劝农使\"制度,选拔懂农事的官员巡回各地,教授新技术。他还命人编纂《新修齐民要术》,将改良农具、选种育种、水利灌溉等新技术系统整理成书,分发各州县。

隆冬时节,李世民在宫中设宴,专门表彰李承乾的农改之功。

\"承乾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世民举杯向儿子致意,\"去岁全国粮产已增两成,今岁有望再增三成。此皆汝之功也!\"

李承乾谦逊道:\"此乃父皇洪福,百官用命之功,儿臣岂敢独领?\"

宴后,李世民留下儿子单独谈话:\"承乾,朕观你近日又消瘦了。农事虽重,也不可过于操劳。\"

\"谢父皇关心。\"李承乾心中一暖,\"儿臣只是想着,若能解决百姓温饱,我大唐基业方能永固。\"

李世民欣慰地点头:\"你有此心,朕心甚慰。对了,听说你还在研究一种叫'棉花'的作物?\"

\"正是。\"李承乾兴致勃勃地解释,\"棉花比丝绸易得,比麻布舒适。若能在岭南推广种植,百姓穿衣问题可大大缓解。\"

\"善!\"李世民抚掌赞叹,\"朕准你在岭南设试验田,需要什么尽管提。\"

走出太极殿,李承乾望着满天星斗,心中充满成就感。农业是立国之本,解决了粮食问题,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工商业的改进了。他摸了摸袖中的图纸——那是改良纺车的设计图,明天就交给将作监研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八零:牛马老太重生,这次我当搅家精

爆米花不完

你一个德鲁伊跑去修仙?

白狐不是大叔

重生六零:资本大小姐搬空家产去追夫

灯符

七零知青她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风色芽

修真大佬的都市生活

吾乃奇迹

隋烽

漠北小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