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7章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天幕上。</p>
暖床上坐着一位身穿蓝褂的白发老妇。</p>
年轻的皇帝自外面走进,笑呵呵的打了个千道:</p>
“额娘,儿子给额娘请安了。”</p>
老妇人慈祥笑着抬手。</p>
“快来坐。”</p>
乾隆笑着坐在另一边,母子俩闲聊着。</p>
聊着聊着,老妇人突然道:</p>
“皇帝,我听说顺天府的东面有一座庙,很灵验,百姓到那求儿求女什么,都是有求必应。”</p>
“但不过现在年久失修快塌了,你能不能拔点钱修修啊?”</p>
乾隆认真听着,等听完后,立刻笑道:</p>
“好好好,马上修。”</p>
“额娘,儿子这就去办!”</p>
老妇人连忙道:</p>
“不急不急。”</p>
乾隆站起身,顺手理了一下袖口,笑道:</p>
“额娘好不容易开口,儿子怎么能不用心呢?”</p>
“这就去。”</p>
说着就急匆匆出门去。</p>
老妇人笑着摇头。</p>
一出门。</p>
乾隆的笑脸瞬间消失,面无表情走出宫院。</p>
随后头也不回道:</p>
“谁许你们多嘴多舌?”</p>
“谁许你们传闲话?”</p>
“如果不是你们传闲话,太后怎么知道顺天府那有个庙?”</p>
“以后再传闲话,仔细你们的脑袋!”</p>
身后一群侍人立刻惊慌跪倒一片叩首。</p>
乾隆也不看他们,只是微微转身看向太后寝宫,轻声道:</p>
“几曾见宁寿宫太后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p>
“朕孝顺太后,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p>
“这还不够吗?”</p>
……</p>
乾隆即位前,熟读史书,系统地总结过历代政治的规律。</p>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六日,乾隆发布谕旨:</p>
“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p>
凡外间闲话设或妄传至皇太后前,向朕说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p>
若少有违,重劳皇太后圣心,于事无益。嗣后违者定行正法。</p>
乾隆很清楚,太后也许本身并没有干政之心,但是很多人都捉摸着要借太后的门路办事。</p>
所以,他直接让太后和政治绝缘。</p>
断绝后宫干政。</p>
……</p>
{这是他亲妈吗?}</p>
{……你不会以为是什么李金桂吧?}</p>
{乾隆他妈确实是钮祜鲁氏。}</p>
{都说乾隆爱花钱,但其实刚登基的时候他还是比较注意节俭,不怎么往自己身上花钱。}</p>
{但是他可真舍得给老太后花钱。}</p>
{乾隆六年,太后过五十大寿,坐着轿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乾隆专门组织了几千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跪在路边迎接,手里举着鲜花,喊太后万岁,太后万年}</p>
{那么你不能让人家白跪,得给这些人赏钱。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一天下来,光赏赐这些老人,就花了十万零八千七百两白银,还有七万匹绸缎。}</p>
{此时的白银购买力很高,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三百。}</p>
{这些钱和绸缎,相当于五千三百多万元。}</p>
{半个亿,组织个欢迎队伍,就花了半个亿。}</p>
……</p>
大明·永乐时期</p>
“这话说明白点,就是要对老太后搞信息封锁。”</p>
朱棣冷笑一声:</p>
“孝道尽了,权力也握了。”</p>
“这书还真让他读明白了。”</p>
……</p>
大清·雍正时期</p>
“你个混账!”</p>
一本奏折砸在弘历面前。</p>
雍正剑指着弘历,气的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p>
十万两!</p>
一场宴会花了十万两!</p>
“你倒是会彩衣娱亲……”</p>
雍正恨恨的点了他两下。</p>
他不是不生气,而是确切认识到了他这个儿子的搞钱能力。</p>
所谓知微见著。</p>
他这个儿子的能力绝对非同小可。</p>
……</p>
“干纲独断,乃本朝家法。”</p>
这是乾隆时常挂在嘴边的话。</p>
但是,要做到大权独揽,没那么容易。</p>
权力,是天下最让人垂涎的东西,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每个人都不愿意放手。</p>
乾隆苦读历史,总结出历代对皇权构成危胁的,通常是那么几类人。</p>
第一类,后妃外戚。</p>
第二类,皇帝的兄弟和子侄们。</p>
第三类,太监。</p>
第四类,权臣。</p>
第五类,朋党。</p>
所以乾隆即位后,就有计划、有步骤的一个个解决以上这些势力,保证他们不对皇权构成威胁。</p>
对后宫,他断绝内外联系。</p>
对兄弟,有生活上待遇从优,政治上控制从严。</p>
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乾隆撤销了总理事务处,以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为军机大臣,原总理事务王大臣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均不在其中,由此确立了皇族亲贵不再参与政务的定例。</p>
这个制度历经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时期,这个规矩才被打破。</p>
慈禧的时候,恭亲王亦?进了军机处。</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先是眉头一皱。</p>
“慈禧?”</p>
随后就是大惊失色!</p>
“慈禧!”</p>
“她就是慈禧!?”</p>
“那个割地赔款的慈禧?!”</p>
要不说康熙记性好呢。</p>
此时他才真的开始慌了。</p>
皇帝名称都没用,这还不显而易见吗?</p>
后宫干政啦!</p>
康熙做着深呼吸,强行静下心来。</p>
“先看看……看看……”</p>
着急也没用。</p>
乾隆还没过呢。</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眯眼看着慈禧二字。</p>
又看了看军机处三字。</p>
内外联手?</p>
前朝势大?</p>
失衡了……</p>
“哼……”</p>
乾隆脸色很不好。</p>
自己留的手段足够后人平衡朝堂了。</p>
这都能失衡岂不是说自他之后的大清皇帝都是废物?</p>
“一代不如一代啊……”</p>
……</p>
大清·咸丰时期</p>
“慈禧……”</p>
咸丰阴沉着脸。</p>
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吧?</p>
那慈禧就在自己宫里?</p>
但算一算时间……</p>
咸丰闭上眼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