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7章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恐怕就是了……</p>
“真是……多事之秋啊。”</p>
……</p>
而对防范太监干政,乾隆的办法就是完善制度。</p>
他总结积累了历代的管理经验,编纂了一部“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太监的管理做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p>
太监在皇帝面前说话声音稍微高点,扫地的动静大了点,值班晚到一分钟,就得按地下,打板子。</p>
同时,对于太监干政的苗头,一旦发现,就严厉打击。太监与勾结的官员,一体处罚。</p>
而在对后妃、皇族、太监,都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后,就剩下最后一个更为重要的群体了。</p>
官员。</p>
……</p>
曹魏·文帝时期</p>
“看的出来,乾隆是有做过功课的,甚至把之前的失败案例都拿出来研究了。”</p>
曹丕伸手摘了颗葡萄扔嘴里。</p>
一边吃着一边对曹叡道:</p>
“看来,与其研究那些成功的案例,不如好好看看怎么失败,失败总是哪几个问题。”</p>
“这样更能查缺补漏,更进一步。”</p>
曹叡点点头,随机开口道:</p>
“所以第一步,您先断了这甜食吧。”</p>
曹丕恋恋不舍的看向桌面的葡萄。</p>
“偶尔吃一两串,不妨事的。”</p>
曹叡不说话了。</p>
他们开口一次已经是看在孝道的份儿上了。</p>
至于听不听,他才不在乎呢。</p>
……</p>
乾隆初年时,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p>
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p>
而乾隆也深知,在官员之中最需要防范的就是两类人,权臣和佞臣。</p>
……</p>
天幕上。</p>
身穿朝服的皇帝坐在龙椅上。</p>
下方文武百官叩首请安。</p>
皇帝望着众臣,满脸笑意。</p>
眼中情绪却如一片冰湖。</p>
……</p>
君臣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游戏中的主要矛盾。</p>
从表面上看,君臣关系很简单,“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p>
但是事实上,经常出现的是君叫臣死,臣先把君弄死。</p>
皇帝也是一个非正常死亡率很高的职业。</p>
中国历代王朝,包括大一统的王朝,以及那些偏安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p>
非正常死亡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远高于其他职业。</p>
所以,当皇帝不那么好玩。</p>
那要做一个成功的皇帝,避免皇权旁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御臣术”</p>
……</p>
{在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九岁啊。}</p>
{可是平民呢?秦朝人平均寿命才二十岁,随后每个朝代略有增加,到解放前也才三十五岁。}</p>
{活在当代比什么都好,正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p>
{怀疑统计方法,数据何来?}</p>
{这个我们生物老师讲过,四九年建国那会,医疗条件很差,大量新生儿夭折,拉低了平均寿命,古代就更低了。}</p>
{况且有一种东西叫族谱……当然,有能力上族谱经济条件都不会太差,所以族谱统计的人均寿命甚至还偏高了一点。}</p>
{因为在古代郎中不会给你做产检、接生婆不会剖腹产、贵族经常近亲繁殖、感冒了没有抗生素吃、没有破伤风等疫苗。}</p>
{晚上没有路灯、没有挖掘机、没有电、没有电话、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化肥、没有杂交水稻、没有三峡大坝、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自来水、没有导航、没有热水器、没高速公路、没有职业警察……}</p>
{只有山贼强盗、经常打仗、有豺狼虎豹、只有旱厕……}</p>
……</p>
大汉。</p>
“后世人是活在太平之世啊……”</p>
刘邦大概扫了一眼。</p>
太平、都能读的起书、医疗条件好、粮食应该也是充足。</p>
随后还有一堆不太能理解的东西。</p>
吕雉看着天幕里的话语,脸色稍霁,轻声道:</p>
“难怪,这些后代说话时总有几分天真烂漫之意。”</p>
“太平好啊……太平好。”</p>
刘邦与吕雉一时沉默了。</p>
乱世,没有经历过者,不能解其万分之一。</p>
……</p>
大汉·文帝时期</p>
建国……</p>
刘恒若有所思的又看向解放二字。</p>
《庄子·养生主》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p>
《离骚》云: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p>
《礼记·祭义》云: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放之四海而皆准。</p>
“吊民伐罪?”</p>
……</p>
乾隆元年(1736),雍正重臣王士俊上奏折:“近日条陈,惟在翻驳前案,甚有对众扬言,只需将世宗时事翻案,即系好条陈之说。”</p>
其文大意就是王士俊借人之口,指责乾隆专门翻雍正的案。</p>
这是“时时以皇考之心为心,即以皇考之政为政”的乾隆无法容忍的。</p>
他痛骂王士俊“将悖理之言,妄行陈奏”,以大不敬罪被判斩监候,后被释放为民,遣送原籍。</p>
王士俊本就罪不至死,所以乾隆杀手一下,反对声立刻停止了。</p>
而乾隆这一手,直接确定了他“干纲独断”的态度。</p>
也表明了态度,什么奸臣权臣,天下事,朕一人说了算!</p>
你反对?小心脑袋。</p>
……</p>
{杀一儆百,杀鸡儆猴。}</p>
{乾隆继位时,二十五岁,此前没担任过任何职务,没有任何政治经验。}</p>
{按照以往说法,这算是主少国疑了。}</p>
{而满朝的大臣,其平均年龄都比他要年长很多。}</p>
{特别是经过雍正十三年的高压统治,很多人都变成了老油条滚刀肉}</p>
{但乾隆很容易制住了这群滚刀肉,为什么?因为他会读书,会总结。}</p>
{……艹……为什么在这里也能看到劝学啊!}</p>
……</p>
ttКan ¢ ○</p>
如果说,汉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六十的决策权,丞相掌握百分之四十。</p>
宋朝皇帝掌握百分之七十,丞相掌握百分之三十。</p>
明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八十,大臣掌握百分之二十。</p>
那么到乾隆一朝,皇帝掌握着百分之九十五的决策权,大臣们几乎没有发言权。</p>
在制度上,乾隆确立了皇帝的权威。</p>
王公大臣们能就某件事拿出处理意见,但只是做为决策的参考而已。</p>
这种情况下,清朝难再出现权臣。</p>
……</p>
{《清高宗实录》里记载了一件事。}</p>
{乾隆四年,太庙需要修理。工部在修理的头一天上了个折子,说先要修理太庙里面的灯,要三百两银。}</p>
{三百两银子,对皇帝来说不算是个钱。但乾隆看到三百两这个数字有点疑问。简单修几个灯能用得了三百两吗?乾隆就用朱笔批了一句,“此灯不过小小黏补,岂至用银如此之多?”}</p>
{工部在皇家工程中贪污银子,已经轻车熟路了,多支个百十两银子不当回事,他们回奏说,这是预支的银子,将来修完了,余下的银子会再交回来。}</p>
{但这道回复让乾隆大发雷霆。第二天,降下谕旨,说,据他所知,以前修建工程的惯例都是先估后领,用多少领多少,修完后,剩下的银子,从来没有交回来的。}</p>
{他派人查了一下工部的档案,没发现一笔交还的记录。这就说明工部官员在骗皇帝。}</p>
{乾隆说:“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任意饰词朦混,甚属乖谬。”因为这几百两银子的小事,乾隆把整个工部衙门的大臣都进行了处分。}</p>
{从尚书到侍郎再到那些司员们,或被降级、或被罚俸。这样大面积的处罚,在清朝历史上很少发生。}</p>
{乾隆的智商、情商,确实比一般皇帝要高。}</p>
{这家伙从坐在宝座上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观察着官僚系统的每一个表现。}</p>
{那些让其他皇帝看起来头晕眼花的官场诡计,都逃不过乾隆的眼睛。}</p>
……</p>
大唐。</p>
“有利有弊吧。”</p>
李世民捻着胡须,看透了清朝的未来。</p>
从好的方面说,这种干纲独断当然是可以防止权臣出现,也有利于迅速决策,集中权力办事,不至于各部门长时间扯皮。</p>
但从长远看,这种把君权推向极致的做法非常抑制大臣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只会跑腿办事。</p>
不能投入感情,自己会对自己职位缺乏责任感。</p>
如果皇帝雄才大略,当然国家就治理得井井有条。</p>
但一旦遇到平庸的皇帝……</p>
这个国家会一泻千里……</p>
“代代明君……”</p>
李世民长叹一声:</p>
“何其难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