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战跳水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战跳水,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次抗旨首战跳水
天幕上。</p>
曾国藩一脸愁容,他看着桌子上的谕旨叹了口气。</p>
“发兵发兵……”</p>
“上下不同心啊。”</p>
几名书生坐在下首也都一脸愁思,纷纷讨论道:</p>
“新军现在虽已有了一些规模,但这练兵才练到一半。”</p>
“作战技能还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与一般的小股逆贼战斗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如果要与身经百战的几十万发逆作战……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啊。”</p>
“水师,现在船才造了一半,威力强大的洋炮还没安上,怎么出兵?”</p>
“但是皇帝的旨意,又不能不从……这可如何是好?”</p>
众人一筹莫展之际。</p>
一名信使从外走进。</p>
……</p>
咸丰三年九月二十七(1853年10月29日)因武昌危急,咸丰命曾国藩“选派”练勇,随同湖南的绿营兵赴鄂。</p>
十月初三、初五(11月3日和5日)又两次下旨命曾国藩出动</p>
此时湘军刚刚开到湘南整训,根本不具备远征作战的能力,数日之内的三道金牌着实使曾国藩犯难。好在此时太平军解围东归,武昌军情稍解。曾国藩便以形势有变为由而拒不从命。</p>
但是咸丰并不同意,坚持要曾国藩亲带湘军前去,他怕曾国藩再次拒绝,先给曾国藩戴了个高帽,说“曾国藩团练乡勇,甚为得力,剿平土匪,业经著有成效,着即酌带练勇,驰赴湖北,合力围攻,以助兵力之不足”。</p>
谕旨中还有“两湖唇齿相依……自应不分畛域,一体统筹”之语,意思是曾国藩如果不出兵,就是不顾大局。</p>
……</p>
大汉。</p>
“这皇帝,是真一点不懂军事啊。”</p>
刘邦摸着吕雉的小手,一边摸一边吐槽着:</p>
“招兵编营就得一个月,曾国藩再快也得九月份才开始练军。”</p>
“犬入的,人家女儿还没生呢,就要人家出嫁呢?”</p>
“真就一个能打的都没有?”</p>
吕雉抽了半天抽不出来,闭上眼睛任由施为了。</p>
刘邦自得的拍了拍滑嫩小手。</p>
……</p>
大汉·武帝时期</p>
“所以说,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p>
“不知者不为罪?大错!”</p>
“不知就是最大的罪!”</p>
“你不知,你凭什么担当这责任管这事呢?”</p>
刘彻对小刘据进行填鸭式再教育。</p>
“所谓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p>
“你……”</p>
刘彻看着一脸迷茫的小刘据,想了想,换个说法。</p>
“安史之乱,哥舒翰守潼关。”</p>
“李隆基不知道不可以出战,非逼他出战,结果全军覆没,丢了潼关,长安失守,南逃四川。”</p>
“哦~”</p>
卫子夫与小刘据俱都恍然大悟!</p>
这么一说就懂了!</p>
霍去病眼角抽搐着。</p>
李隆基啊……</p>
你可真是好案例!</p>
……</p>
某个遥远的大唐。</p>
“阿嚏!”</p>
身穿白袍的皇帝揉了揉鼻子。</p>
“谁在念叨朕?”</p>
……</p>
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以“拖”字诀来解决。于是他精心上了一道奏折,说我积极准备出兵,现在正在筹集饷银和购买洋炮,等大炮安上,军饷到手,就马上出发。</p>
“拖”字诀发挥了作用。这道奏折上了没多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军离开湖北,开赴安徽。</p>
曾国藩便以形势有变为由而拒不从命。</p>
曾国藩的一番遁词也不知为何,使咸丰很满意,朱批道:“汝能斟酌缓急,甚属可嘉。”</p>
曾国藩这才放下心来。</p>
……</p>
{拖字诀是李鸿章告诉曾国藩的,这件事当时把曾国藩急得要死,于是曾经作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在曾的帮助下也去练兵去了)写信告诉曾国藩拖字诀。}</p>
{不得不说李鸿章的是真有急智胆也真大,换我被顶头上司催,我也想不出来这办法。}</p>
{在以后自己面临左右为难的时候,也可以参考拖字决,但是要表现出积极的解决事情的态度,不能让人觉得你在故意拖。}</p>
{那时候通信、距离都是问题,所以拖一下,问题还是能得到缓解的。就是咸丰被忽悠瘸了。}</p>
{不过歪打正着办了好事,历史也是挺黑色幽默的。}</p>
(倒也不一定是被骗了,可能就是觉得现在这些手下能哄着就哄着吧,大家凑合过日子呗。}</p>
{凑活过呗,还能离咋滴。}</p>
……</p>
十一月十二日(12月12日)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兵势凶猛,安徽不支。咸丰。</p>
白底黑字。</p>
『现在安徽多么紧急,你不知道吗!』</p>
『再固执己见,拒不出兵,那时间肯定来不及了!』</p>
『朕还以为你算有良心,所以让你出兵,救救燃眉之急。没想到你在奏折里,替我统筹起几省的军务来了!』</p>
『我问你!你的才力,能统筹得了几省的兵力吗?!』</p>
『平时你丫的就能吹牛!觉得谁也不如你,把别的官员骂得够呛!怎么现在真有事又不敢出兵了?!』</p>
『你别说别的了,早点儿出兵!早一天就能早顶点儿事!』</p>
『虽然你的兵虽然少,但多少也能放屁添风发挥点作用。』</p>
『你和我吹过那么多牛,关键时刻,你快点儿给我办出成效来!』</p>
……</p>
大唐·玄宗时期</p>
“哈哈哈!咸丰真急了!”</p>
李隆基看的呲牙直乐。</p>
“看来在咸丰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书生啊。”</p>
▲ тTk án▲ c ○</p>
“不过太急于解燃眉之急,却忽略了军队的长远发展。”</p>
“这点不好。”</p>
杨玉环捧着脸,悠悠道:</p>
“某人也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最终导致兵败啊……”</p>
李隆基嘻嘻,李隆基不嘻嘻。</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的第一反应就是拥兵自重。</p>
第二反应是崇祯催孙传庭。</p>
“真是多事之秋。”</p>
康熙喃喃自语。</p>
这两个可都不是什么好兆头。</p>
……</p>
奉到如此严苛之旨,曾国藩毫不害怕,他于十二月二十一(1854年1月19日)上了一封表面上诚恳、实则强硬非常的回奏。</p>
详细说明了五条不能出战的理由。</p>
咸丰看着曾国藩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没奈何。</p>
知道曾国藩是不可能让步了,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反过来说曾国藩说得有理,让步抚慰,还说“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p>
……</p>
{不得不说,就清朝那个执政体系,咸丰能容得下曾国藩也是个奇迹了。}</p>
{曾国藩四次抗旨真的给我极大的震撼。}</p>
{在我的认知里,清朝皇帝就是集权的象征,如果不听皇帝的话,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你是二品大员。}</p>
{结果曾国藩四次抗旨,还能让皇帝认输!}</p>
{感觉就是欺软怕硬,现在怕极了太平天国,需要曾国藩,不敢得罪到底。}</p>
{崇祯:所以,朕不怕!}</p>
{好在咸丰不是崇祯,曾国藩也不是孙传庭。}</p>
……</p>
大明。</p>
“彼其娘之!”</p>
朱元璋看着“崇祯”的我不怕三字,再对比一下咸丰的态度。</p>
破防了。</p>
破大防!</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