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九议》其七其八
久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7章 《九议》其七其八,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久缓,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八
方今朝堂热议,皆言若欲进取中原,必先迁都。然某以为,迁都之事,有不得已而必迁者,有既迁而又当迁者,亦有不可得而迁者,此中关节,不可不察。
今大宋以建康为都,虽坐拥长江天险,然此地距中原甚远,号令难达。昔汉高祖初定天下,本欲都洛阳,娄敬进言:“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张良亦谏,高祖遂定都关中,凭借山川形胜,成就汉室四百年基业。
若大宋不迁都,难以彰显北伐中原之决心,中原豪杰必观望不前,民心思变之势迟缓,我军将士亦难怀必死之志。如坐待疆土归附,恰似倒行而求前进,此乃不得已而必迁之由也。
且观战国时,秦据函谷关之险,六国合纵攻之而不能入;蜀有剑阁之固,钟会十万大军亦难轻取,足见地理形胜对国势之重要。朝廷若欲振作士气、凝聚人心,迁都势在必行,可考虑先设陪都寿春,此地紧邻淮河,进可作为北伐桥头堡,退可凭淮河天险固守,战略意义重大。
然所谓北伐,是仅作虚名以彰声势,还是果真志在天下?若仅为虚名,即便迁都亦徒耗国力,于恢复大业无益;若志在天下,定陪都寿春亦非长远之计。
昔刘秀定都洛阳后,亲率大军征伐四方,终复汉室。若君主欲破除天下庸常之论,成就恢复中原之壮举,握有必胜之权柄却不身临艰难、决断大事,天下人必不信其志,甚至阻碍北伐之事。此前朝廷耗费百万修筑扬州、庐州城池,效用寥寥,犹如腐旧布帛染紫,虽价增十倍,本质未改。若日后军情紧急,以两淮为根基,敕令庐州、扬州为车驾巡幸之地,在此决断三军胜负,此前修筑城池之举方能成为恢复大计的关键一步,此乃既迁而又当迁之理。昔周武王孟津观兵,先示天下以威,待时机成熟一举克商,大宋亦应如此,定陪都后积极筹备,静待最佳北伐时机。
当天下太平之时,朝中士大夫各抒己见:“主上以孝治天下,迁都则难以朝夕侍奉长辈”;“国用空虚,民力困乏,迁都之时,千乘万骑、百官府衙随行,耗费巨大,难以供给”。若士大夫以此论相争,君主亦难以反驳,此为不可得而迁之困局。殷商盘庚迁都,臣民皆怨,然盘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诰谕,终成迁都大业,稳固国本。今大宋若欲加陪都寿春,亦需君主如盘庚般,以坚定决心、雄辩才略说服群臣,破除阻碍。但当下国势未稳,贸然迁都,易引发朝局动荡,故需谨慎权衡。
两国对峙,示敌以弱尚恐被其轻视,示敌以怯尚恐被其欺侮,若贸然增加都城展示强大,敌必生疑惧,北伐之事将横生枝节。且两敌相持,将士尚未抱定必死决心之时,天子贸然迁都,虽能振奋士气,但亦可能引发国内局势动荡。昔苻坚率百万之众南征,却因国内不稳,淝水一战而败。若我军未战而加陪都寿春,万一北魏效仿前赵刘聪南下之举,趁势进逼,中原百姓迫于兵威不敢响应,北伐胜负难料。过早迁都,实则为促使敌人掌控中原局势做嫁衣,此亦为不可轻易迁都之因。再观战国时,赵国国力未稳便与秦国长平对峙,最终四十万大军被坑杀,国势一蹶不振,我大宋不可不引以为戒。
综合以上四种情形而论,迁都之策便已明晰。某以为,朝廷应明降诏令,禁止随意传言迁都之事,暂且等待时机。待日后我军兵临黄河,天子即刻启程,迁都宛洛长安犹甚济南临淄等前线之地进守国门,以壮军威;待大军渡过黄河,天子亲临前线指挥,决断胜负。
如此一来,既不会在太平之时被士大夫之论掣肘,亦能在战时避免敌国的过多算计,实乃两全之策。此策略借鉴光武帝刘秀亲征四方、稳固政权的经验,规避苻坚急于求成导致败亡的教训,定能为大宋北伐中原、恢复故土奠定坚实基础。
昔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内修政理、积蓄实力,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宋若能按此方略徐徐图之,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